两个字帮你远离伪科学

2017-03-13 16:02:00 来源: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作者: 郑念

  科技骗局又叫“伪科学”,指把不符合科学原理、有的甚至是违背科学基本原理的事物当作重要的科学事件,作为科学新闻进行传播。通常,根据这些事件的性质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事件的起源是由于“新闻”的发布者限于自身知识,把一些事件错认为科学事件,而传播者(包括媒体记者、编辑)未经证实,或者未按科学程序加以证实,就进行广泛传播,导致不良的效果和影响;另一类是“新闻”的发布者本来就别有用心,自己也知道事情的真相,而故意制造“新闻”,利用科技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来达到其个人或集团获取名利的目的。

  这些科技骗局有个特点,就是与科学最前沿的概念紧密结合,使一般公众不能轻易怀疑其正确性。“新闻发布者”往往表现出“无知者无畏”、“牛皮越大越无人敢揭露”的愚民手段,因而也最容易“成功”或最容易达到目的。比如,前些时期流行的“纳米”、“干细胞”、“转基因”等概念,就使一些人发了点“小财”。当然,如果不是公众的科学素养日益提高,如果不是一般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提出质疑、进行揭露,他们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因而,那些怀有目的的“伪科学”炮制者和科技骗子,他们是非常害怕真正的科学人的。从本质上,他们也是害怕科学的。真科学经得住检验,假科学经不住检验、害怕被揭露,也最怕做科技工作的人。他们对那些反对和揭露“伪科学”的人是恨之入骨的。

  如果光有这些科技骗子,我们也很容易对付,他们也成不了气候。问题是他们很善于借势,借助人们对科技的信任,借助媒体的力量,借助名人、权威的威信等等,搞得一些本来持怀疑态度的人也真假难辨。如果没有“公众人物”的“帮助” ,许多人不会受到欺骗。因为,大多数的公众是没有能力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去进行辨伪的,即使是那些科学捍卫者或专业人士,要对他们进行揭露,也要花费成本,或进行试验,或进行调查。

  可这样一来,也许骗子已经达到目的了,人们已经遭受损失了。这样说,并不是说这些帮忙者是有意的,我们宁愿承认他们是无意的,他们的科学知识、科学素养也有限,我们不能要求记者、编辑或者别的什么人什么都懂,是“万事通”,因而他们也是受害者,是“情有可原”的。但事实上,他们又确实帮了少数人的忙,去骗了大多数的人,又不能原谅。

  也许,他们现在心里很不好受,再指责就显得 “得理不让人”,有失厚道。但笔者在这里做这篇文章,只是想给这些人提个醒,在你写作新闻、在你批准刊登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请教一下专业人士;在你认为“眼见为实”甚至是“耳听为实”而利用你的威望向别人传播的时候,是否考虑一下“万一是骗局,会给公众造成多大的影响?”这个问题。后者为了避免给社会、给公众带来损失,让自己暂时有点怀疑精神,不否认也不要轻易肯定。这样做,对你对别人(公众)都有好处,何乐不为?

  有人总认为,科学精神看不见摸不着,如何科普?这是误解,至少说明他并不知道科学精神是什么。对于公众来说,我们不应当要求他们完全具有科学精神,其实,科学精神的许多内涵,也许科学家需要,政治家需要,一般老百姓并非必要(当然,如果具备更好),但为了保护自己,有一点“实用的”科学精神也就“足够”。当然,这里说的足够是针对上当受骗说的。

  那么,这点实用的科学精神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怀疑。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些违背常理、自己陌生的新生事物,保持一种无偏见的怀疑态度,如果有条件,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调查、咨询,就可以避免被欺骗。如果有了这种怀疑精神,并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运用它去进行探索和调查,那么,他就基本上是具备科学精神的人,也就基本上可以避免上当受骗。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丽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