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丽娟
去年,以“六问”谋篇以“八策”布局;今年,“富强滨州”深思躬行—— 滨州踏上“七强之路”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5月23日,滨州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开幕。去年市“两会”上,以“六问”谋篇,以“八策”布局,讨论制定“富强滨州”发展目标。继“六问”“八策”之后,在今年的政协开幕会上,滨州市委书记佘春明又提出富强滨州“七强之路”。
市之强,强在实体经济。实业是立市之本、财富之源、富民之路,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地位不可替代、无可撼动。
民营企业是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但多数民营企业的土地房屋置办于经济转型时期,存在土地房屋产权权属不清、权利不明等问题。政协委员、邹平县三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明亮呼吁:“以解决不动产登记问题为突破口,对已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并正常经营,土地、房屋权属无争议的民企,给予办理不动产登记;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项目,为完善后续不动产手续,将面临高额罚款,如果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政府部门应适当减免。”
市之强,强在现代服务。滨州强劲的发展趋势要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精细化升级。
在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金融生态面临重塑的时期,阳信县政协副主席岳金辉针对“破圈断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谈了几个观点:“相关职能部门应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完善金融风险监测机制。鼓励和扶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发挥好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发挥其担保增信功能,为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服务,置换企业担保圈之间的企业互保贷款。银行要积极向上争取资源,区别对待担保圈内企业,因企施策,加强银企协商合作。”
市之强,强在乡村振兴。聚焦农业结构、农村治理、农民生活等领域的短板弱项,努力补短促强,促进农业全面升级,促进农村全面进步,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人往哪里去、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出、房子怎么建、产业怎么搞,是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如何实现“五题同解”?政协委员、山东农兴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科研部科长陈圣伟认为,可以与大型专业农业产业化公司建设乡村战略联盟,成立符合当地情况的合资公司,确立项目实施区。与项目公司签订增减挂钩土地整理项目协议,选定拆迁区域。建设项目安置样板区,配套服务设施及示范区,引导项目区居民向城区及新型社区安置区转移。
市之强,强在基建支撑。滨州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等重大战略交会叠加之地,标志着投资滨州就是投资国家战略。“老基建”凸显出滨州的区位优势、战略地位,“新基建”将带来滨州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新空间。
市之强,强在科创驱动。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及正在筹建的首建智谷·黄海科技产业园为代表的科创平台,随着教育改革、企业变革和金融创新应运而生,推动滨州科技创新群体加快形成。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改进一项技术、开发一个新品,都可以成就一个企业。要激发企业的内生创新动力。同时,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培育一批科技创新排头兵企业,打造滨州创新企业集群。”政协委员、山东新欧通阀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滨州泉州商会会长江中木说。
市之强,强在城市品质。应显著提升城市的精致化、生态化、智慧化、人文化。
城市品质提升,解决城市垃圾是重要一环。政协委员、滨州学院副院长李长海建议:“把城市垃圾分类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计划,制订滨州市垃圾分类推进计划以及指导纲领,对现有垃圾处理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制定适合滨州市垃圾分类实施的管理条例。”
市之强,强在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已成为滨州砥砺前行、韧劲十足的文化根脉、特质力量。
滨州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建立黄河三角洲‘黄河故事’博物馆,在滨州博物馆、滨州方志馆、滨州城市规划馆的布展上突出文化特色,利用报刊、网络、电视,组织人员编写‘黄河故事’,举办黄河三角洲黄河文化节。”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委员联络工作委员会主任扈光珉表示,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