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水的回忆

2018-05-07 20:47: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马子民

  沾化区黄升中学  马子民

  每当拧开水龙头,看到清澈的自来水流出来,我就会不禁地想起小时候挑水吃的情景。“挑水”这个名词,对于当今的独身子女而言,已很陌生了,“挑水”所需工具扁担与水桶在许多家庭现今也少见了,可对于我的童年,这些工具却是生活必需品。

  童年我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正值七十年代中期。我家住在离县城三十多里的偏远处,村中住着200多户人家。村内地质条件极差,找不到水资源,更无从打井,用水得去村庄外的地方,水井距离我家有500多米远的路程。从小学四年级起,挑水便成为我的主要家务活,每天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就得去挑水,而两个水缸储全水需三担水。清晨与傍晚,我与隔壁婶婶家的儿子每天相约去汲水,那时挑水成为村里十多岁孩子的主要课余生活。

  一到雨天,路破败不堪,空手走路都难行,更何况挑上水,一担水至少有五六十斤,对于一个十一、二岁,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来说,其任务的艰巨可想而知。暴雨来临的日子,路况更糟,雨水将已坑坑洼洼的土路冲刷得遍体鳞伤,黄泥又粘且滑,挑水时,一根扁担横在肩头,扁担两边拴上麻绳套上铁钩,铁钩上各挂一只水桶,每走一步需得使出浑身解数用手抓紧两边绳索,走时扣紧每一个脚趾丫。一次雨后,我挑着两个水桶去汲水,挑空水桶行路时还勉强可行,担满水走在泥泞路上,我气喘吁吁,脸红耳赤,路滑难行,脚感觉使不上劲,终于当我抬腿跨上一红砖时,一时找不到平衡,脚下一滑,人跟水桶、扁担摔了个仰面朝天,水洒了一地,全身沾满了黄泥,手也摔破了,直流血,当时那个狼狈样,现在想来都很心酸。

  那时大人忙于农活,挑水便成了村里孩子的沉重压力,许多孩子每天都得面临这个问题。因水来之不易,平日里用水我们非常节约,如晨起与晚间洗脸,全家老小共用一盆水,轮流洗,洗过脸后的水又用来洗脚,循环利用。夏天还好,大人小孩一起到小河洗澡,到了冬天,就成了大问题,那时孩子多,各家平均有三四个,也讲究不了那么多,常常半个月甚或一个月洗一次澡,许多孩子头上身上长虱子,用细密的木梳一梳头,常常会看到几个黝黑的虱子跳到地上。

  八十年代末,因父亲的工作关系,我家搬到县城,从此我告别了挑水的日子。这些年我对故乡的变化很关注,九十年代中期全村装上了自来水,村里的情况发生了大的变化。如今的泥泞路已为柏油路面,很多农户家已安装了太阳能,自来水装到了菜园里,屋后的空地,先前是长满野草的,现在全种上了蔬菜,水葱、白菜、芹菜、香菜等绿油油一片。婶婶说:“如今用水方便了,原先用水得去村外挑,现在不尽生活用水不用愁,而且可用自来水浇灌菜园,现在每年的蔬菜我都吃不完,每年卖蔬菜也可攒上千元。”婶婶还搞起了立体种养,在菜园的一角用砖石围了个鸡圈,有三四十只鸡吧,过剩的蔬菜给鸡吃,鸡的粪便又用来为蔬菜作肥料,来了个综合利用。

  走在村里,路上迎面而来的小孩面色圆润,身上的衣裳也很时新,头发光泽乌亮,跟城里的孩子穿戴差不多,再也没听说哪个孩子头上长虱子了。

  三十多年的变迁,故乡已不是记忆的样子了。现在,自来水遍及了我们镇上的每个村落,人们再也不用挑水吃了。扁担退出了它生活的“舞台”,挑水吃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徐明月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