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县非遗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2021-08-01 20:51:11 来源:  作者: 段峰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段峰 通讯员 吴东强 滨州报道

  惠民县是兵圣孙武故里、渤海革命老区,有4600余年历史文化积淀,1000多年建城史,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辖12镇3个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版图面积1357平方公里,人口63万。近年来,惠民县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力做好非遗保护工作,构建起非遗保护名录、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四位一体”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截至目前,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9项、市级32项、县级97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市级20名,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正在加快创建省级孙子文化生态保护区。

  创新机制,构建非遗保护大格局

  加强领导,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孙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领导小组,设立正科级事业机构——孙子文化研究院,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编制《孙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列支专项保护经费。擦亮品牌,形成了胡集书会、二月二火把李庙会(惠民泥塑)和孙子文化论坛“两会一论坛”文化品牌,胡集书会传承已有800多年,火把李庙会延续至今已有500多年,海峡两岸孙子文化论坛已成功举办12届,缔造了1县3个“国字号”的非遗传奇。纳入重点,惠民县委、县政府将文化和旅游、非遗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人文惠民建设跻身“五个惠民”总体布局,“文旅兴县”成为举全县之力推进实施的重大战略工程。

  创新举措,推动非遗保护大变化

  资金大投入,2020年以来,惠民县政府设立新旧动能转换发展基金1亿元,支持非遗、文创等特色产业发展;投入财政资金1900多万元,实施了孙子兵法城非遗示范基地修缮等工程,保护传承能力大幅提升,一次次刷新“竞相观看打铁花、单日游客达数万”的打卡纪录;今年计划完成财政投入1200余万元,孙子故园非遗中心修复等重点工程正在加紧推进。人才大保障,将当下县级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当作推动文化和旅游、非遗事业弯道超车的难得机遇,改革后县文化和旅游局下辖事业单位7个、编制59人,成为局属事业单位设置最多的县直单位。近期,还将依托县孙子文化研究院,挂牌成立省级非遗项目——东路梆子研究保护中心,新增事业编制15人,建议方案已过县编制部门初审。项目大建设,2019年以来,“孙子故里人文惠民”非遗保护工作深入推进,市场主体投资非遗保护利用的动力得到充分激发,项目建设在激烈竞争中不断突破,投资1.2亿元的渤海革命老区兵器博物馆和鲁北民俗博物馆项目、投资1.5亿元的鑫诚非遗助力脱贫项目、投资2.2亿元的魏集古村落非遗一条街项目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投入运营,加速了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惠民许多亮点试点工作走在省市前列。2019年10月份,全省曲艺传承发展工作现场会暨“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培训班在滨州惠民成功举办,惠民非遗保护传承经验做法全省推广。

  创新服务,实现非遗保护大成效

  聚力创先争优,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东路梆子戏、木版年画等一批濒危项目得到抢救性保护和有效传承。参与编辑出版的《滨州地方戏曲研究·东路梆子》获第二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清河镇木版年画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圣亮获评2016年度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模范传承人,惠民成功创建为中国曲艺文化之乡。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鼓励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级传承经费,全部足额发放到位;将惠民演出和非遗保护相结合,让送戏下乡资金与非遗传承融合,我县非遗项目每年送戏下乡演出300场以上,既解决了传承人生存问题,又促进了保护传承继续发展。建强非遗阵地,积极推进非遗展示工程,完善阵地平台建设。建成县级非遗展厅1处、镇级14处、村街历史文化展室(非遗展厅)12个,其中1处历史文化展示点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展示“十百千”示范点,建成100平方米以上非遗展示体验场馆7处。同时,组织拍摄了胡集书会、惠民泥塑、武定府酱菜、孙武酒酿造、魏集驴肉、手扎灯笼、莲花灯和制鼓技艺等一批非遗保护宣传片,出版形成了《惠民县历史文化系列丛书》、《惠民县馆藏文物集珍》、《孙子故里在惠民》等一批非遗研究保护成果。在此基础上,促进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时间为轴、节庆为点,连年组织元旦民间艺术(鼓子秧歌)会演、非遗过大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消夏广场文化活动等独具惠民特色的大型主题活动,让非遗文化资源生动传承、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以非遗带流量、以非遗带热度,建成魏集、胡集、麻店等一批特色文化小镇,非遗传承发展的环境明显改善,多姿多彩的非遗活动正在成为惠民扮靓美好生活的亮丽风景。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金宗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