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蝶!惠民县淄角镇一条乡间土路的50年变化

2020-06-30 19:13:05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君彩 孙凯 霁云 苏孟

  土路化蝶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君彩 孙凯 通讯员 霁云 苏孟 滨州报道

  “绿荫青草水兮兮,路北小桥摔淤泥;荷锄归来露初升,几点灯火炊烟稀。”这四句是2011年写的。在QQ还是主流IM工具的PC互联网时代,自己很长时间当做QQ签名。很多好友问这是哪里?我回答:这是我们村。

  一条起伏颠簸的乡村土路

  从惠民县城沿大济路一路向南16公里就到了淄角。镇中心的北侧是一座小桥,叫做“淄角小桥”。小桥西侧有一条向西的土路。

  这条路应该有几十年了。坎坷不平,一路起伏颠簸。不过,两边原本有成排的杨柳树。春天发芽吐絮,夏天绿荫成行,秋天黄叶满地,冬天只有看随北风摇摆的光秃秃枝头。

  路原本很宽,后来由于每年挖掘机对河沟进行清淤,清出来的淤泥随便堆砌丢在路边,越积越多路、越来越窄,这条路慢慢就进入半荒废状态了。

  沿着河沟向西行2公里左右,沿途路过淄角镇中心小学。再向西,看到的第三座小桥就是我们村。

  村北的两座桥

  村北有一个十字路,南北各有一座桥,路南的是老桥,通向村里;路北的桥是新桥,通向村里的田地和邻村。

  说起十字路,小时候起总是感觉神秘甚至有一点害怕。因为,十字路口是白事重要祭奠场所,在总是有一些特殊的用途。那时候常听到关于十字路口的各种传闻。

  原先在淄角镇中学上学,中间要经过三个自然村,各个村落间还有七八座坟,两个十字路口,还有一片苇从。秋冬时节天还不亮就要赶到学校上早自习,而下晚自习也一般是晚上8点半以后,每每自己一个人走这段路总感觉发憷,不是大声唱着最顺口的歌就是吹着口哨骑着自行车飞驰而过。

  路南通往桥不知道什么时候修建,却是北向进出村的必经之路。虽然低矮的桥栏有一处裂开,但是每年农用车满载收割的庄稼来回在桥上穿梭,这么多年了依旧稳健。

  我至少几十次梦到路南这座桥裂了个很大很大的洞,只留下窄窄的一段,下面河沟里翻涌着与桥面齐平,自己小心翼翼过桥去,担心掉下去。

  2018年7月的一天,这座桥真的塌了。

  当然,桥塌了自己做的梦没一毛钱关系——是被清淤挖掘机压垮的。1个月后,一座新桥修建了起来。

  路北的桥好像是上个世纪90年代建的,小时候夏天经常在这摔泥巴、拧口哨、玩“老虎吃小孩”。

  当时,河沟两侧杨柳成行风习习,桥上更是绿荫蔽日如穹盖。夏天的时候,村路两边全是白杨树、柳树、槐树,虽然天上是骄阳火,下面却是林荫道。中午前后,路边树下小桥旁,总有很多人端着水、拿着大蒲扇乘凉聊家常。自己也经常在家北边那个被绿荫遮盖的小桥上摔淤泥、折草帽,也会爬到柳树上折断柳枝拧哨子,有时候中午爬到大杨树上面去睡午觉,风吹过来哗啦哗啦响。

  记得,当时的天气预报超过32度的天气也就是只有三伏几天。

  淄角镇街景

  几十年土路一朝变成柏油路

  原本以为这条土路已经寿终正寝。就如我们村一样,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后之后也将不复存在,成为几百万个消失的自然村落中的一个,以后只存在人们怀旧的记忆中。

  2020年4月,事情突然有了转机。

  淄角镇引入了山东省某个项目。为了更好服务该项目,镇政府决定将这条路重新修缮且做路面硬化。后面的事情进展就很快了,整修、奠基、硬化,上周这条路修建好且通车了。

  修建好的第一天,村干部拍了照片发到“鲁北最后的一个原生态乡村”微信群里(嗯,我村的微信群,原生态的意思古老传统待开发)。

  文昌路

  群里盛赞不绝……

  “这应该是我们村专用的公路。”

  “上小学方便了,当年上小学,骑车子20、30分钟。”

  “(开车从村里)到淄角小桥不到一分钟!”

  “还记得冬天在沟里溜冰上学嘛?有谁还掉进去了。”

  “就凭这条路的修通,就是我们的村的希望所在!”

  ……

  希望吧。但是在城市化的大趋势下,经济发展弱、缺乏大规模或高效生产力的自然村落消失或被吞并是无法阻挡的趋势。

  还是那句话:人生在世必须有方向,方向是人拼搏奋斗的希望。没有人愿意待在数十年如一日、一成不变的环境里,尤其是年轻人。希望才有动力,变化才有发展。

  对了,这条路现在叫“文昌路”。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丽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