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兴业 滨州高新区小营街道深挖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2023-08-09 14:10:34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刘建波

  大众网记者 刘建波 通讯员 韩红艳 滨州报道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只有加强乡村文化的振兴,才能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振奋精神、激发激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近年来,滨州高新区小营街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打造丰富多彩文化生活,促使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不断提升。

  坚持以文铸魂,抓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形势。农村是滋养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是“乡愁”的寄寓地。乡土文化中蕴含的传说故事、古建遗存、民俗风情、家族族谱、传统技艺等,都是振兴乡村文化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守好本土文化的原生性、本真性、乡土性,让乡土文化活起来,让乡土文化助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家庭和睦、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对当地特色文化的重视,小营街道一以贯之,近年来,持续挖掘乡村文化遗址,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遗迹的保护力度。每一处古村、古居、古树都有专门的保护措施和具体责任人,分工明确,落实有效;辖区内现存的5座六七十年代的水塔、一座千年的古烽火台,都被保护的很好……这些古迹是劳动人民辛勤智慧的见证,无论在文物价值还是将来开发旅游上都有保护的必要性。

  坚持以文化人,抓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的“口袋”鼓起来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百姓的“脑袋”也同步富裕起来,成了文化振兴乡村的关键。

  村民王翠玲说:“庄户剧团的表演非常接地气,表演《小姑贤》《喝面叶》《借年》等传统剧目时,观众基本挤满了院子。”作为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吕剧不仅是山东省地方戏的优秀代表之一,一直以来也都是精神文明的优良载体。今年以来,小营街道举办送戏下乡活动35场、覆盖村庄45个,让观众在“小剧目”中感受新变化,用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的小院里、广场上,一场场精彩的红色题材影视作品,带大家“穿越”到烽火岁月。电影下乡深受辖区青少年们的喜爱,播放的电影以爱国教育为主要题材,引导青少年了解峥嵘岁月,感悟“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汲取不竭前进动力。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自去年开始,分批对存书较少的农家书屋补充图书3000余册。当下,为解决孩子们暑假期间无人照顾难题,各社区农家书屋举办了以‘快乐假期,幸福阅读’的活动,让孩子们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小营街道文化站站长韩红艳表示。

  坚持以文兴业,绷好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弦。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黄河道旭段几个村庄,地理位置优越,有悠久的治黄历史和丰富的抗战故事,”小营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学锋说:“小营街道在道旭管区开设了黄河水利文化和革命红色故事两个展厅,让人们通过图片深刻的了解过去的历史。这两处展厅的建设对于弘扬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文化能够走向“远方”,旅游也会更有“诗意”。近年来,小营街道依托沿黄优势,打造黄河文化旅游产业,沿黄大坝建造了公园、广场、凉亭等相关景点。现在,黄河大坝上每天人流如织,有带着音响来唱歌录视频的、有带着小桌来下棋的,非常热闹。

  以文兴业,既能够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的文化需求,也能够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小营街道着力激发文化企业“内生动力”,不断提升对企服务水平。“辖区内文化企业有十几家,其中有多家是几十年的老企业,前几年疫情影响,很多企业经营停滞,为此,街道文化站做了一次详细的排查,并为企业介绍了文化企业贷款帮扶的一些新政策,把服务送上门,让文化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小营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员初孟娜说。

  下一步,小营街道将继续以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为根本目标,不断提高文化服务效能,推出更多、更优质的文化活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全方位繁荣群众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共享文化发展“红利”。

初审编辑:刘蕊

责任编辑:李丽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