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图的引擎与核心节点

2019-01-08 15:31:00 来源: 瞭望 作者: 宫超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宫超

  “2019年中国的开放步伐绝不会慢于2018年,且不排除更快。”近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商务工作会议结束后,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梁明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伴随中国启动更大力度、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其与世界的交融将更为深刻和蓬勃。

  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在全球经贸中的地位快速上升,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资源要素流动集聚的核心节点。即使美国引发激烈经贸摩擦的2018年,中国也在与世界的交融中实现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多方面高水平互动。

  尤其是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革命性技术商用进程加快,全球势必史无前例地开放相融,世界经济结构也必将经历重塑和变革。面对新形势、新特点,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强调“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塑形中国全面开放型经济体,与世界发展潮流共振。

  展望2019,乃至更长的历史时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酝酿新的世界经贸版图,身兼世界制造中心、超级市场、创新中心为一体,且发展潜力依然巨大的开放中国无疑将在一个超级连接、高度融合的世界版图中扮演强劲的引擎和核心节点。

  开放达到全新高度

  “主动扩大进口成为中国经济的一项长期政策。”日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发布的《中国进口发展报告(2018年)》指出,扩大进口不仅是外贸政策,更是今后中国对外开放整体战略的重要抓手和引领性政策。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多方获悉,2019年新的扩大进口举措有的已开始实施,有的箭在弦上。梁明透露,“2019年会对进口关税进行梳理,中间品、消费品关税还会降低,FTA协议下有条件降至零关税的产品尽量降至零。”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宋先茂在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媒体吹风会上表示,商务部将履行WTO贸易进口便利化协定,如期落实相关措施,优化相关服务,降低进口制度性成本。

  扩大进口的同时,外商投资放宽也快马加鞭。日前,商务部明确医疗、教育等领域外商投资股比限制将放宽。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唐文弘向本刊记者透露,2019年商务部将继续扩大市场准入,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模式将进一步完善。“如果2019年能够继续压缩投资负面清单,减少股比限制类措施”,中国市场开放度无疑将进一步提高。

  格外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在2018-2019年中国经济年会上对此解读说,“就是要在营商环境相关的标准、规则、惯例等方面,跟国际上先进的水平、做法相互交流借鉴。”

  细究来看,这意味着中国绝大部分领域已经或即将开放,开放广度挖掘空间有限的背景下,破除掣肘全方位开放的软关卡、隐形羁绊,优化营商环境成为新一轮开放的重中之重,将引领中国市场开放达到全新高度。

  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2018年营商环境改善成绩斐然,全球排名从第78位跃升至第46位,首次进入前50位。但中国WTO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营商环境涉及方方面面,除了世界银行评估指标里比较关注的开办企业、建筑审批、通关便利化等指标,下一步还要在行业管理、产业政策公平公正透明等制度性层面下更大功夫。“最终要形成的应是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

  全球新经贸版图的重心

  大门进一步开大,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在中国与世界之间实现更为巨量、高频的流动,那么中国本土产业能否承受住开放带来的冲击?

  对于这一广为关注的话题,宋先茂以进口关税调整为例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每次关税降低,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都会召集相关部门、企业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然后再确定降税幅度。”

  “开放的目的是培养更强竞争力,满足本土消费需求,关税降低不可避免地会对本土产业带来一定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梁明进一步讲到,政府在扩大开放中不仅会根据国内产业情况合理开放,而且可以通过符合WTO规则的贸易调整援助等措施帮助本土产业应对冲击。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40年全球化浪潮和改革开放历程中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出口大国其实已证明自身的竞争实力。在受访专家们看来,全方位开放下的中国,不仅本土产业整体上有实力经受住全球竞争的历练,而且将成为未来全球统一大市场的重心。

  一方面,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难以撼动。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完整、高效的产业配套体系,是公认的世界工厂,且近年正在持续推进转型升级。

  尽管近年来发达国家倡导制造回流,以东南亚、南亚国家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大力吸引中低端制造业,且中国面临部分要素成本上升压力,但放眼全球并未出现一个国家甚至是区域,具备承接、替代中国制造能力、水平的实力。

  另一方面,中国正在步入人力资源红利释放阶段,庞大的中高端人才队伍匹配政府的积极鼓励政策,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具成长性的创新中心。

  这种创新能力的爆发不仅表现在中国在国内外诸多创新实力排名中快速上升,更体现在中国在人工智能、5G、新能源汽车、高铁等重点、新兴产业领域快速崛起。这意味着中国在未来全球重点产业和产业链条的中高端环节将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

  有受访专家预言,一个身兼强大产业竞争力和超级大市场于一身的开放型经济体必将与世界产生史无前例的高频互动,也必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扮演起至关重要的角色。

  政府角色再转换

  “向制度型开放转向中,政府更需加快观念、职能转变,适应全面开放新格局下的新角色。”梁明的这一观点在受访专家中颇具代表性。在他们看来,全方位开放绝非是单纯的大门放开、政府放权,而是政府职能的一场深刻变革。

  首先,政府要加快推动相关规章、法律建立、完善。以外商投资为例,唐文弘解读说,中国正构建起新时代吸引外资的制度框架,形成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自由政策,以放宽管制为核心的投资便利政策,以法治建设为核心的投资保护政策,以优化服务为核心的投资促进政策,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投资平台建设,以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投资布局政策。“下一步就是要在这六个方面进一步细化,使吸引外资制度框架进一步完善。”

  其次,消弭制度型开放的现实障碍。“一些服务性行业此前已明确开放,但实际落地却遭遇玻璃门、弹簧门等问题。”梁明认为,当前政府各部门、各地方加快全面梳理违背开放的政策、规定,并及时修订或废止,实现开放政策精细化正当其时。

  其三,政府部门要实现观念转变,理解全方位开放的内涵,平等对待市场主体,把握好服务、监管边界。霍建国特别提到,全方位高水平开放下,要淡化国企、民企、外资概念,形成统一标准、统一监督体系,保障三者自由竞争。

  尤其是着眼于当前全球正处于信息技术及网络产业大发展,大型跨国企业主导下的产业集中、兼并重组、系统整合的阶段,更为健全、完善和与时俱进的反垄断监管体系对于维护产业安全和产业发展,以及维护公共利益就变得极为重要。

初审编辑:曹亮

责任编辑:李丽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