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滨州印象 > 焦点新闻

博兴草编——来自大自然的编织技艺

2015-09-18 12:58:00    作者:   来源:《印象滨州》杂志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博兴民间草编技艺由来已久,经过家庭相传、邻里相授,世代传袭,将简单的工具与出神入化的编织技艺相结合,在我国民间广泛流行,堪称中华民族民间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

  博兴民间草编技艺由来已久,经过家庭相传、邻里相授,世代传袭,将简单的工具与出神入化的编织技艺相结合,在我国民间广泛流行,堪称中华民族民间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

  目前可见的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又据《礼记》载,周代已有莞(蒲草)编织的莞席了,而且当时已有专业的“草工”、“作萑苇之器”。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用宣麻和蒲草编织的斗笠。据1959年发现的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我省距今6000年之前也就有了草编技艺及产品。

  据专家考证,编织艺术的源头应上溯到“结绳记事”。“绳”与“神”谐音,先民们彼此传递信息、表达思维、帮助记忆,都用绳子打结。战国时代已有绳结纹饰的铜壶;明清时代人们常用绳结作避邪的饰物;梁武帝诗中也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的吟咏唱。

  博兴县湖滨镇地处麻大湖之滨,风景秀美,景色怡人,盛产苇草、蒲草、三棱草,有悠久的民间手工草编历史,是我国主要草编产区之一,制成的草编工艺品种类繁多、花色各异,是享誉东南亚和欧美国家的“草编之乡”。关于草编,在当地还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

  传说很早以前,麻大湖畔有一位勤劳而心灵手巧的妇,一天跟自己的孩子在树荫下乘凉,她一边哼唱着歌曲,一边把落在树下的麦秆拾起来随意编织着什么。

  孩子兴致勃勃地望着母亲的手指上下翻飞,感到非常好玩。忽然,孩子看见河边的水面上漂来一片形似小船的树叶,就问母亲:“能不能编一只船?”母亲轻轻地笑了,然后按照孩子的意愿编织起来。太阳快落山了,母亲真的编出了一只形象逼真的船。只见这只草船约有一尺多长,三寸来宽,既逼真又轻便。孩子惊喜地把船捧在手里,高兴地手舞足蹈。

  这时,孩子的爷爷头戴斗笠肩扛锄头从地里回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小孙子的头上顶着一个草编的东西坐在门口的小凳上玩。仔细一看,是一只倒扣着的草船。这时,他心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如果斗笠也用麦秆编织,不是既轻便又能遮阳避雨么?老人随即把他的想法说给儿媳听,儿媳也觉得公公说得很有道理。

  第二天,她搬出一捆麦秆,开始编织斗笠式的草帽。第三天,老公公就戴着儿媳编织的草帽下地劳动了。同村的人看见公公头上戴着一顶又好看又轻便的草帽,比斗笠好用得多。于是,村里的人都来向她学习草编。慢慢地,草编技艺就在当地流传开来,几乎每家每户都学会了用麦秆编织草帽。后来人们又把编织的草帽拿到街市上交易,从此湖滨镇草编的名声迅速传开了。

  据文字记载,清代博兴境内草编技艺就形成了一定规模,编织的防寒蒲鞋畅销京城。中华民国18年(1929年)兴福镇的赵赵、朱官、王海、赵冯等村200人以蒲草编织拖鞋,年产15万双,通过烟台“远东洋行”销往美国各地。民国27年(1938年),编织逐渐发展到湖滨乡南陈家、周家庄、西闸等10多个村庄,产品由青州“协昌花边庄”经营,通过博兴邮局邮寄至烟台“连益商号”转销美国等地。民国30年(1941年),日伪政府实行禁运,蒲草拖鞋生产行业仅生产少量防寒拖鞋,在本地集市销售。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吕芳缘

新闻热线:0543—3077555   新闻邮箱:bzdzw@163.com   滨州大众网友qq群:194643818  拍客群:134474533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无觅关联推荐,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