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百年古建筑剪影 齐鲁“小灵岩”幽境唐李庵

2014-11-11 09:27:00 来源: 鲁北晚报 作者: 唐李庵

齐鲁“小灵岩”幽境唐李庵

齐鲁“小灵岩”幽境唐李庵

齐鲁“小灵岩”幽境唐李庵

齐鲁“小灵岩”幽境唐李庵

齐鲁“小灵岩”幽境唐李庵

  □晚报顾问 刘杰/图 晚报记者 路彩云/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邹平县城西5公里的会仙山东麓,就有这样一处因仙而名的旅游景点,山路蜿蜒,果树满坡,沿着山路拾阶而上,几重山崖之后,方见万绿丛中有飞檐斗拱隐现。虽无钟钹鼓罄之音,已令人顿觉渐入尘世之外,这里就是唐李庵。

  据《邹平县志》记载,相传古有唐李二仙,修真于此山,故名唐李庵。兴建年代已无从查询,只能从建筑风格和相关细节中推算约建于金元年间。在唐李庵大门东西两侧的墙壁内还各有两块石碑,分别记载着唐李庵重修的历史。按年代依次为明隆庆元年(1567年)、清康熙十年(1671年)、嘉庆十一年(1806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前后共278年。明隆庆以前,已无文字记载。石碑背面皆正楷阴刻着重修时捐资人的姓名及出资数目。

  虽然没有大气雄浑的浩然伟姿,但以其玲珑精致的造型,曲径通幽的意境,以及文脉昌盛的文化,唐李庵一度远近闻名,被称赞为“鲁中第一幽境”。山不高而秀雅,林不广而茂盛,小巧玲珑的建筑,袅袅飘散的香火,确实是一处超凡脱俗、与世隔绝的圣地。

  唐李庵的大门像大多数古代建筑一样,青砖青瓦的屋檐与墙壁,朱红色的大门,颇为壮观的是大门前的两株不老松,傲然挺立的身姿像是守护庵寺的卫士,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株松树恰巧被称为“哼哈二松”,寓意便不言而喻了。据碑刻记载,它们是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齐东县王进宅所种下的。

  唐李庵的庵寺面积非常小,院中最显眼的就是三株擎天古松,据碑文记载为嘉庆十一年(1806年)张珣所栽,距离现在已近200多年的历史,据知情人士透露,古松原为四株,其中一株在“文革”时被伐掉,如今只剩下这三株依旧挺拔青翠,它们又被称为“三义松”。

  唐李庵院内有大殿及东西偏殿,大殿屋脊梁、角、檐均有双龙和吻兽,殿内的房梁上都刻画有龙的图案。在东殿内原本还有彩色征战图,虽然在“文革”时期被破坏,但是从残留的痕迹中依然能依稀看清人物、战马等图案,就在这壁画附近的柱子上,还清楚地标有“破四旧”等字样。

  在唐李庵西殿内窗户上方墙壁上,刻画有一只灵动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姿态像是不动的,但是若仔细盯着它的眼睛却能感觉出它在“动”,逼真的形象栩栩如生。据看管庵寺的人员介绍说这是明代的作品,可谓是珍贵的文物。

  如今唐李庵最古老的,要数千年文冠果树,相传是唐李二仙所植。这棵文冠果树主干粗壮高大,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历经岁月沧桑后依然顽强地活了下来,现在发出的新枝每年依然开花结果。除此之外,唐李庵还有明代流传至今的四样宝物:一是东西配殿的横梁彩绘和壁画;二是隆庆元年的碑刻;三是法师手植桧柏;四是女菩萨丁香树。庵寺南边的一株虬曲苍劲的丁香树,相传距今已近五百年,人称观音菩萨丁香树。

  在寺院两侧还建有梁漱溟纪念馆及乡贤名人书画展厅,保存有珍贵的文字及图片等历史资料。纵观整个寺庙建筑群,古朴典雅,松柏掩映,小巧玲珑,结构紧凑,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如此完整精致而富有特色的小型庵寺极为罕见,令到此的游客印象深刻而又回味无穷。

  建筑是定格的历史,是凝固的音乐,是时代的烙印。不管是北国风光的大气恢宏,还是江南小镇的恬淡素雅,建筑总带着它独有的特色矗立在沧桑岁月中。

  随着城市建设的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古建筑开始消逝在钢筋水泥打造的高楼大厦间,那或温婉缠绵、或旖旎浪漫、或端庄大气的古民居、老阁楼、大庙宇也逐渐被世人所遗忘,在纷杂的商铺之后,在拥挤的高楼之间,那一方宁静质朴的世界越来越狭小。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每一片青砖绿瓦下都有一段曾经的回忆,那静默的回廊花窗也在无声地诉说着已经逝去的辉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残存的建筑遗迹也将一一消失殆尽。

  知道故事的人越来越少,想听故事的人却越来越多。为了挖掘深藏在古建筑背后的故事,本报特此开辟《寻访滨州20世纪古建筑》系列报道,跟随我市著名摄影爱好者刘杰的脚步,领略那些典藏于影像中的古建筑的风姿。

初审编辑:马鑫

责任编辑:宋静涵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