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家堤口老宅存炮楼有古词

2013-12-18 14:11:00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老宅正门成一个拱形。

  北厢房屋檐下雕有“跂冀”两字。

  老宅北厢房侧墙。

  铁门上留有被土匪劈过的痕迹。

 文化寻踪 
  陶口旧民居位于滨州经济开发区里则街道办事处陶家堤口村中部。原为清末年间地主陶延明所建,古宅朴素典雅、古色古香。整个院落南北长21米,宽31米。南墙建有一个炮楼。古宅后被充公分给了村民陶光希。历经百年,古宅原貌难觅,只留给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文/片 本报记者 邵芳 本报见习记者 赵红
正房屋檐下刻着古词
  乘坐28路公交车踏上了寻陶口旧民居的路,书上记载陶口旧民居位于滨州经济开发区里则办事处陶家堤口村中部,南北街东侧。在里则街道办事处记者下了车,随机问了一名村民,“错了,错了,陶家堤口村离街道办事处还老远呢。你们应在彭集下车。”
  半个小时后再次坐上28路车,终于到了彭集。记者指着书上的图片问道,“知道这个地方吗?”几个村民纷纷摇头。“这是陶家堤口的吗,我经常去那,咋以前没见过。”一位中年女士说。坏了,不会找错地方了吧。记者疑惑了。就在这时,一位来自陶家堤口村的老人让事情柳暗花明,“这不是俺村陶师傅家嘛,上车吧,姑娘,我拉你们去。”
  随着陶师傅的车一路向东直至尽头,转向南约走1000米,到达了彭集村。公路开始变成坑坑洼洼的土路,非常难走。陶师傅放慢了车速、左拐右拐躲开路上的石头。大约走了2000来米终于到了陶家堤口村,一座座新建房屋映入眼帘,典型的现代化农村建筑,要找的老宅会在这吗?记者又疑惑了。约走了三四百米,来到了村落中部,一座古朴典雅的旧民居尽现眼前,看上去比照片更显沧桑。
  老宅现主人陶光希热情地邀我们进了门,“当时俺们家穷,啥都没有。这房子原为清末一地主所建,后分给了俺们。俺12岁住进来的,现在已经住了60多年了。”据了解,最初古宅有东、西、南、北四个厢房。北厢房为正房。院落长约20多米,宽约30多米。解放后老宅东西南三间房被分给了村民陶光希家,后陶光希从村委会买了北厢房。在居住的60多年里,陶光希一家对古宅进行了大改造。原院子上空用铁丝编织的天罗网被拆除卖了钱,南厢房和东厢房被拆除,正房北厢房的屋顶由平顶改为尖顶。除北厢房墙体的青砖和屋檐一角保还留着青瓦,很难分辨出清朝留下的痕迹。
  此外记者还发现,正房三个屋檐下方刻着“跂冀”“矢棘”“鳥革”三个词。问起字的含义,主人陶光希直摇头,只说曾经有过路人以200元想买下一个词,被其拒绝了。
  “矢棘”“鳥革”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意思为“形容建筑气势雄伟”,但是查不到“跂冀”的含义。根据村民所说他们的祖先来自河北,记者推断,“跂冀”的含义就是“来自河北”。记者问起老宅的故事,陶光希坦言自己并不清楚。随后记者在街上问了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老人们只知道曾经老宅是地主家的房子,别的无从而知了。
老宅炮楼曾招来土匪挑衅
  正当记者发愁找不到了解老房故事的人时,南边正走来一位老人。“快,你们问问他去,他就是当时盖这个房子地主的孙子。”一位村民说。
  这位老人叫陶立彬,今年88岁,是村中年纪最大的老人之一。“这个房子有100多年了,是俺爷爷和奶奶结婚后不久盖的。原先俺爷爷家、奶奶家都是当时的地主,两个家庭就一起盖了这座房子。后来全国开始斗地主,这个房子就充公了。”陶立彬说,经过100多年的变迁,老房的原貌几乎已看不出,除了老房的主体是原来的青砖建成,其他都已发生了变化。陶家堤口地势低洼,大雨经常淹了村子。为了防止水涝,老房门栏以前由七个高高的台阶组成。“后来黄河水泛滥,七层台阶被拿去堵水了。”
  老人指着老房雄厚的南墙说,为了防止土匪,这原来建了个炮楼。大约高出老房主体1米。“可不建倒好,建了反而引来了不少事端。当年俺哥哥正在举办婚礼,从村西南角来了一伙土匪,他们看到俺家的炮楼就停下了。俺们很害怕,赶忙关了门。土匪们见状拿着斧头就劈门,幸亏房门是铁的,土匪并没破门而入。”说到这老人激动走上前去,指了指门上的斧印,“你看,这就是当时留下的。”记者看到铁门上确实有3条深深的印迹。土匪没劈开门,就爬墙,但当时老房的院子被铁丝织起的密密麻麻的天罗网盖着,土匪依然没法进入。谁知土匪一不做二不休,爬上老房屋顶准备掘土进去,陶家一家人没了法儿,只能打开了门。“土匪将俺哥带去了河南,七天后俺们才用银子把他换了回来。俺哥择日又结了婚。后来俺娘病故,村中‘炮楼压屋’的传言也越发厉害,俺们就把炮楼拆了。”
  陶立彬说,其父12岁就结了婚,婚后一心一意准备考秀才,父亲很有才华被当地人夸赞。可民国时期取消了科举制度,父亲转行做了一辈子教师。自己也子承父业地干了一辈子老师。不一会,越来越多的老人凑了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连村中的年轻人也凑了过来。

初审编辑:陈宏发

责任编辑:宋静涵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