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追寻范仲淹与邹平长山的不解之缘

2013-08-12 17:30:00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王泽云

  范文正公祠堂内有范仲淹像。

  范公祠门前的“宋槐”,至今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现今范公祠的正门。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忧国忧民的真实写照。范仲淹虽不是山东滨州人,但是他青少年时期却与滨州市邹平县长山镇有不解之缘。2004年,长山镇范公祠被滨州市人民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邹平县政府投资重修范公祠,以更好地纪念范仲淹在邹平长山的日子。
  宋时范公祠已不在
    只剩一株古槐
  范公祠现今坐落在滨州市邹平县长山镇,孝妇河以南,长山镇政府以西。现今的范公祠已经是邹平县著名的旅游景点,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五一劳动节期间还有不少人到此游玩。
  范公祠堂门前有一株大槐树,特别惹人注目,槐树前面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宋槐”二字。此槐树树干非常粗,得两个成年人四臂相抱才能环树干一周,大树被其中两条枝干还有两根柱子支撑以防折断,其中三条枝干也用铁皮围住以防断裂。此时正值春意盎然,大树枝繁叶茂不禁使人心生敬佩。
  据此槐树旁边《宋槐碑志》上记载,范公祠原有古槐若干株,相传是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长山知县韩泽创建祠堂时亲手所植,后来民国初年只剩三株。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侵入长山镇境内,祠堂门内右侧一株突然枯死,被人们誉为“节槐”,主殿前东侧一株最为高大,树冠呈伞状,八个成年人手臂相环才能绕树身一周,但不幸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砍伐。现在只留下这一株“宋槐”,这株槐树早年时树干中空,后来树干中空处又发芽成树,与老树融为一体,后人称之为“怀中抱子”,千百年来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使人肃然起敬。据范公祠堂的工作人员介绍,北宋时所建的范公祠已不复存在,现今的祠堂全都是重修的,只有这株“宋槐”,是北宋时期留传下来的。
  记者欲探访重修以前的范公祠的模样,询问了范公村许多村民,其中一位60多岁的村民告诉记者,只有80岁左右的那些老人们应该还记得以前范公祠的模样。经记者多方打探,在范公祠堂门外一个东侧的小亭子中找到了两位80岁的老人,他们正在乘凉。“我们没事儿的时候就到这里坐着玩,基本每天都在这。”80岁的张百金老人说。
  “现在除了那棵槐树是那个时候留下来的,其他的都没了,都是重修的。”80岁的老人张之信告诉记者,以前的范公祠堂很简单,面积也小,不如现在的大,红色的围墙里有一个大殿,大殿里有范仲淹像,范仲淹像的两侧还有两个书童。“我小的时候就已经被破坏了,已经很简陋了,祠堂的大门紧闭着,很少有人去。记得小时候经常爬墙进去摸鸽子蛋。”老人笑着说。那个时候在祠堂的前面有大面积的树林,树林里有很多石碑。
    范仲淹两段佳话
    在长山广为流传
  说起范仲淹和长山镇的渊源,老人们有说不完的话,“范仲淹是在很小的时候跟着他母亲改嫁过来的,他在这里度过了他青少年时期。”张百金老人说。
  据老人们描述,范仲淹两岁时父亲范墉病逝,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给当时在平江(现今江苏吴县)任职的长山人朱文瀚,四岁时便跟着母亲与继父回到山东淄州长山县河南村(今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范仲淹青少年时在这里生活了将近20年,从小特别喜欢读书,传说他读书可用功了。”说着,老人们便讲起了范仲淹“醴泉寺苦读”以及“划粥断齑”的故事。
  传说范仲淹几乎把长山的书籍读了个遍,范仲淹20岁时,当地学塾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他到关中求学半年,游学关中的经历使他更加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他继续求学的决心。一天,他听说邹平县境内西南长白山中的醴泉寺中从京城来了一位高僧,这位高僧博古通今,学识渊博,他便非常高兴地前往醴泉寺拜师学艺,这位高僧见范仲淹志向远大、气宇不凡便接受了他,从此范仲淹便开始了他在醴泉寺的读书生涯。那时,范仲淹继父朱文瀚因病退闲在家,家境日渐拮据,渐渐无力供给范仲淹生活费,范仲淹便常常每天只煮一碗粥,等粥凉了,把粥划分为四块,撒上点盐和菜末,再拌上点醋,早晚各吃两块,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这便是人们常提到的“划粥断齑”的故事。
  “范仲淹后来出去考取功名,当了大官,等到他功成名就的时候还没忘咱们长山的父老乡亲呢。”张之信说,范仲淹为官后,始终没忘养育他成长的邹平长山,他曾在《岁寒堂三题并序》中说:“某少长北地,近还平江。”他所说的“北地”则指地处北方的淄州长山县。范仲淹63岁那年,奉命到青州兼任安抚使,途径淄州长山县,当时天寒地冻,路途难行,又加上他体老多病,路上耽搁了一段时间,直到第二年三月份才来到长山县,长山的父老乡亲听说这个消息后,不管男女老少,排列在大路两旁,范仲淹与父老乡亲们便一一亲切相见,问寒问暖,并亲手写了《留别乡人》,这便是“礼参长山父老”的故事。
    重修范公祠
    成国家2A级旅游景区
  长山范公祠始建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即范仲淹去世后第13年,由当时的长山县知县韩泽倡建,之后经过近20次重修,随着历史的变迁,范公祠越来越荒废。2006年,为了打造“范公故里”文化旅游品牌,为了弘扬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邹平县政府先后投资了500万元对范公祠进行恢复建设,目前,范公祠景区一期工程基本完工,景区占地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根据乾隆19年的范公祠重修碑记,按照当时的格局进行的修复,包括四进院落,主体建筑有长廊、主殿、寝殿以及后花园。
  现今的范公祠大门的牌匾“范公祠”三个字是我国书法界泰斗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一进院落有新建景亭两个,东为“忧乐亭”,取意于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西为烟雨亭。垂花门与碑廊相连,碑廊东有范公祠碑刻八块,记载了范公祠历代重修的历史。二进院落修有东西厢房,其中西厢房摆放着与范仲淹有关的书画作品。三进院落便能看到“范文正公祠”,这五个大字是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生前所写。祠堂内塑有范仲淹的雕像,雕像两侧为捧印书童、捧书书童各一名。最后是范仲淹的寝殿,名为“菜根茎舍”,牌匾是由著名书法家苗培红先生题写的,之所以称之为“菜根茎舍”,是因为范仲淹一生清贫、俭朴,他把他为官所得的钱用在了兴办学校、购买义田、帮助部署亲友和抚恤孤寡贫困,而他自己一直到老却一点积蓄也没有,范仲淹病故入殓时,连一件新衣都没有,但是他却心系天下、怀抱国家,使得后人不禁敬仰。
  据范公祠内的工作人员介绍,范公祠二期工程还没完成,主要在范公祠以北修建范公祠后花园,西侧修建范仲淹故居,东侧、南侧进行扩建,使景区环境更加优美。
    http://epaper.qlwb.com.cn/qlwb/content/20130506/ArticelU07002FM.htm

初审编辑:陈宏发

责任编辑:季青云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