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壶艺人魏振山:守抱炉火话锡壶 三代传承入非遗

2013-08-12 17:27:00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于荣花片 李运恒

  魏振山向记者展示自己的锡壶作品和古董修复作品。

  .锡壶制作第一步,等待锡块化成水。

  /锡块融化成水,倒在锡板上,冷却后成为锡片。

  0将锡片裁剪成自己需要的造型。

  夜听窗外雨打芭蕉,油灯燃尽岁月斑驳。一座城市像一个人。
  是灯红酒绿的张扬还是独守寂寥的淡然?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性格,它像一杯醇酒,需要慢慢品味。无论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还是客居异乡的漂流族,无不在创造这座城市的时候被这座城市的气息感染着。
  文化是一种力量,也是一座城市的脊梁。当繁华褪尽,人们还能在热闹过后找到精神归属,这是一座幸运的城市,也是一座城市的幸运。
  本报特推出“文化寻踪”栏目,深度挖掘和剖析滨州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将这座城市鲜为人知的一面翔实而优雅地展现在您的眼前。
  围上旧围裙,坐在马扎上,眼前炉火正旺,魏振山老人拿一个弯曲的锡块放锅里。20分钟左右,忽然听到一声细小的“嘭”声,锡块从弯曲点一化为二,接着熔化为锡水。与锡为友,锡壶艺人魏振山的心中藏着一处春意盎然的山水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人们常使用锡制品,如锡制汤壶、酒壶、烧水壶等,因而打锡壶的行当曾一度盛行。一改传统实用之道,现在这个古老的行当和制壶艺人也在颠簸的岁月中重新被定义。
  三代传承顺盛祥
  5月28日上午,一路颠簸到了阳信县商店镇西南方向的桑北陈村。在村里一处偏僻的地方,记者见到了阳信锡壶制作技艺继承人魏振山。
  这是个没有大门的小院,低矮的土屋,有些开裂的土墙壁。走到室内,一砖一土都传递着古老的讯号,与“锡壶”二字极相融合。门是旧的,外门上贴着一张有些破损的泛白的红纸,上面写着“锡壶制作”,下面写着“顺盛祥锡店”
  “顺盛祥是我们家的老字号。”魏振山告诉记者,老字号也是魏氏家族制作锡壶的响亮招牌,已经传承三代。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人们常使用锡制品,如锡制汤壶、酒壶、烧水壶等,因而打锡壶的行当曾一度盛行。魏振山的祖上曾出过有名的“八大将”,因族中九个儿子八个都身怀技艺,四里八乡的相邻一直传为美谈。魏振山的爷爷魏发祥便是“八大将”中的一位。当时全国做锡壶的人山东最多,有20多家,魏发祥的老师就是章丘一个村子的制锡壶名匠。
  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魏振山家族的制锡壶手艺名震一方。
  魏振山19岁时考到北镇技校,但因家里没人种地,他放弃了上学机会。此时,他开始跟爷爷学习制锡壶手艺。20岁他成了制锡壶能人。21岁之后,魏振山没有再从事锡壶制作生意。直到54岁,在一些古董商人的请求下,魏振山开始重拾这门手艺。
    守着炉火度盛夏
  此时,魏振山接到的活儿主要是给破损的古董做修复,“镶一个锡壶嘴,补一个锡壶把,或者做一个锡壶盖,是最常见的修补部位。”不要小瞧这个修补工作,一个个原本破损不全的古茶壶或者古花瓶,在魏振山的打磨下赋予了另一种活力:不但没有破坏美感, 锡的历史色泽质感反而增加了古物的厚重,拼接处的痕迹也成了个性。
  无论是制作锡壶还是修补古董,首先必须将锡块融化。围上旧围裙,坐在马扎上,眼前炉火正旺,魏振山老人拿一弯曲的锡块放锅里。在等待锡块融化的间隙,魏振山向记者说起辨认锡的重要性。“锡分八成,一是铅,这在制作锡壶中是不可用的;二是皮锡,吃火大;再是闪点、小花锡、大花锡、六成锡、七成小竹叶、八成大竹叶。八成锡八个火候。”
  20分钟左右,忽然听到一声细小的“嘭”声,锡块从弯曲点一化为二,慢慢熔化为锡水。这时,一旁的锡板也派上了用场。握住锅把,将锡水倒进锡板内,用两个木板扣住锡板。片刻之后,锡片就可用了。工具箱内的钳子、剪子等工具也开始一一发挥神威,随着制壶人的需要,或裁剪、或捶打、或抛光、或缝接。
  如果是冬天,守抱炉火的日子对于魏振山来说是最幸福的日子:脸上映着红红的炭火,手中的古物在指尖一一复活,身边还有老伴相伴忙活的身影。低矮的土屋虽在冬日,却也流动着一股浪漫的温情。
  但这是在夏天,此时的魏振山也已经78岁,头发已经花白,耳朵也已听不清,靠助听器捕捉声音的讯息。忙活的时候,他的喘息声很粗,手也有些颤抖,但戴着眼镜的眼睛却毫不懈怠。炉火燃烧起来的时候,汗珠一颗颗从他斑白的鬓角渗出来。
    艺人心中有山水
  在修补古董的过程中,魏振山接触过很多古老的器具。一个形似葫芦的酒壶便是其中一个。魏振山指着酒壶徐徐道来:“古时候的商人,行路时脖子里挂上这个东西,渴了低头喝上一口。”这个酒壶的修补部分是壶盖,但看上去,似乎最精妙的部分就在于这个带着一个精巧的圆提的壶盖了。依稀中,似乎真的可见古道尽头一位商人正缓缓走来,脖子上挂着这样的酒壶。但魏振山摆出的作品里,不仅仅是古董,也有用酒瓶改造的古色古香的茶壶。“一毛钱一个收上来的旧酒瓶,改造完瓶嘴,价值就可过百元。”
  仔细观察,壶面上还刻着浅浅的花纹:孔孟李杜的头像,惟妙惟肖;四季之图,夏有荷,秋有菊,冬有梅,春有兰。对于美术,魏振山没有说出高深的理论,他大部分都是靠搜集来的素材,一一套画的,但精细的线条,却让人惊异于出自田野村夫之手。
  说起自己最满意的一个作品,魏振山拿出了一个绘有四季图的茶壶。“这个是我自己制作的锡壶。”说起上面绘制的四季图,还要提一提魏氏祖上的“八大将”,这“八大将”之中,就有一人钟情于绘画,四季图是他留下来的。
  这些作品,也因为注入了老一辈人的灵魂而显得更加动人。
    锡壶制作有传人
  一年下来,上门求助魏振山做修补和买锡壶的人也有不少,但他已经不再把他当成经济来源,而是当成晚年的一种精神慰藉。“有就做,没有自己闲下来就权当锻炼。”近年来,济南的非物质文化学校每年都会有学生来学习制作锡壶,但年事已高的他耳朵越来越听不清楚,似乎有心无力。
  5月初,山东省政府公布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魏振山的锡壶制作技艺列入其中。作为一项珍贵的遗产,魏振山是否后继有人?魏振山很坦然地说,他的二儿子从小看他做锡壶,已经会做。他现在也教出了9个徒弟,虽然3人已经过世,但对于锡壶制作技艺的传承,魏振山没有负担。
  但他有自己的思考,一个需要极大耐力和韧性的行当,以后还会有人像他一样全心投入去做吗?他在接到记者的采访电话时提到,“我要创造锡壶的第二个春天!”心中拥有无穷山水的魏振山,是否能够看到锡壶的另一个春天的到来?也许,这个问题他在心里已经想了千遍万遍。
http://epaper.qlwb.com.cn/qlwb/content/20130603/ArticelU07002FM.htm

初审编辑:陈宏发

责任编辑:季青云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