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梁氏匾额 一笔一划刻出风流典雅

2013-08-12 15:55:00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杨青

  梁耀瀚正在店门前雕刻一块匾额。

  雕刻着《兰亭集序》的这块匾额是梁耀瀚最得意的作品。

  文化寻踪 
   闹市里的“瀚林斋” 传承家族技艺
  文/片 本报记者 杨青
  横者为匾,竖者为额。几千年来,匾额把中国古老文化中流传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随着时代变迁,匾额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匾额制作这项传统技艺也逐渐消逝。然而,在滨州市有一人仍在坚守家族的技艺,潜心守护着匾额文化,他就是梁氏匾额的传承人梁耀瀚。

  穿过滨城区闹市,拐入东方文化一条街,在略显冷清的街道中心,记者找到了梁耀瀚的店铺“瀚林斋”,店门前悬挂着的“瀚林斋”三字匾额散发古朴气息。走进店内,百平米大的店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匾额,都是出自梁耀瀚之手。
  梁耀瀚出生于1965年,滨州市惠民县石庙镇梁家村人。据梁耀瀚讲述,明朝洪武年间,梁氏先祖梁景林率族群一支,由河北枣强迁至今山东省惠民县石庙镇梁家村定居。梁氏一族在数百年间将祖传木工手艺不断发展创新,传至清代嘉庆年初梁氏族人梁永怀时,梁氏木刻技艺在融合了天津杨柳青和本地清河镇木板年画的技法后,在此基础上创出了一套独特刻字技法,传自梁耀瀚一辈已经梁氏第八代。
  “我的手艺最开始是和我爷爷学的,那时候我爷爷的木工技艺在我们那一带是很有名气的,大家都称赞他是‘小鲁班’。也许是家族遗传的原因,从小我就对木工雕刻很感兴趣,爷爷做活我就在一旁学着摆弄他的那些家伙什。”梁耀瀚说,“一直到初中毕业时,我的木工活就已经有模有样了,那时候不懂考大学,就喜欢摆弄木头,老师也说我的手艺够吃饭了,我就没再上学,开始专心学习匾额制作。”

    北上天津学艺数载 艰苦坎坷中坚守
  也许是因为对匾额制作技艺有浓厚兴趣,也许真的是有匾额制作方面的天赋,梁耀瀚很快就掌握了父辈的技艺,并不满足的他独自离开村庄北上天津求学。
  “那时候天津刻字艺术学院招聘木工,30多个人应聘最后只要了我一个。在那第一个月我就拿到了和那里最好的木工一样高的工资。我虽然是主要负责木工的活,但是只要一有空闲我就会去给负责刻字的、上色的帮忙,看多了,一些技艺不用他们教我也会了。”梁耀瀚回忆。
  在天津刻字艺术学院工作两年后,梁耀瀚开始不满足于给别人打工的现状,在心里计划着开一家同样的店。于是他毅然辞去了报酬高且稳定的工作,在天津租房开创属于自己的店面。但是现实总是没有梦想的那么美好。“那时候什么都要我一个人张罗,而且在天津可以说是人生地不熟,最困难的时候,真的是连吃饭的钱也没有。”梁耀瀚说。
  经过不懈的奋斗,梁耀瀚的店终于有了起色,2000年滨州百货大楼成了他的匾额的第一家经销商,两个月时间他就拿到了两万元的回款。陆续他又联系到东营的供销大厦、济南人民商场甚至北京王府井,将匾额交与其代为销售。
  然而,由于生意场上的一些原因,不久这种交给他人经销的方式露出很多弊端,运转不下去了,梁耀瀚无奈只好撤回到滨州惠民县。
  2006年,梁耀瀚回到惠民县城开了一家店,但是毕竟是小县城,人们消费水平和对匾额的认识都有限,五六年的时间里,梁耀瀚的店可以用半死不活来形容。梁耀瀚说:“当时很多人劝我做点别的,也有人知道我有木工手艺,出高薪让我去,我都拒绝了,我这人就是有个倔脾气,我看好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做下去。”

    总结创新 从默默无闻到世人认可
  “我这人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不下棋,除了喜欢看些书,寻找创作的灵感,大家喜欢的休闲娱乐活动我一概不感兴趣,他们说我是个老古董。”梁耀瀚自嘲道。在惠民县城开店的五六年时间里,生意不好,梁耀瀚就把大量的空闲时间用来潜心研究匾额制作技艺。他将在父辈那学的技艺和在天津几年学到的知识,系统地总结梳理了一遍,并创新技法,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风格。
  据梁耀瀚介绍,匾额书法雕刻技艺归纳起来可大致分为三块:选材处理、刻印文字和上漆着色。选取材料是匾额制作的首要任务,首先,选材要准确、精良。常选变形小、易雕刻、耐腐蚀之材料,例如樟木、杉木、楠木、橡木等还要对所选材料进行防腐、防蛀、防变形处理。
  匾额文字是匾额制作中的重头戏,一般包括主体匾额和款识。要求文辞精彩、书法遒劲。匾文雕刻技法非常丰富,包括阴刻、阳刻、阳刻中可阴槽及阴刻阳刻相结合等。匾额字体需大小适中,大多阳刻,笔锋完全现出,有很强的立体感,强有力的再现了书匾者书法功力。
  在雕刻匾文时,一个重要的步骤便是匾身的抛光处理,尤其是字与字之间的材质,需要工匠手持刻刀细细打磨,这又是一项极耗时间、精力和耐心的工作。一方普通的匾额,尺寸常在200*80cm上下,而工匠们用来抛光的却是蝇头刻刀,一小条一小条铲平匾上的坑坑洼洼,而不是用木刨之类虽便利却容易伤及匾文的大型工具。
  “为了能达到好的效果,需要一遍又一遍的油漆、抛光,仔细算下来,完成一个匾额需要不下20道工序。”梁耀瀚指着店内悬挂的一副刻着《兰亭集序》的匾额说,“这个匾额长4米宽1.2米,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把它完成,装裱好后,我就坐在那盯着它看了2个多小时,一个字一个字的看。”

    梦想做大匾额经济 寻找匾额传承人
  2011年,滨州市滨城区文化一条街建设完成,梁耀瀚便在街里租了店面开了现在的“瀚林斋”。“比起在惠民的几年,现在经营情况简直好太多了,今年从年初到现在我就没闲下来。就看这一条街上店铺的匾额基本上都是我做的。前段时间刚把给杜受田景区做的匾额送过去。”梁耀瀚自豪地说,“有时省里、市里的领导来调研,他们也会到我店里转一转。”
  梁耀瀚虽然有叔伯兄弟但是如今仅剩他一人仍在坚守家族技艺,他的一儿一女也都到外地打工谋生,对父辈的匾额技艺并没有很大的兴趣。“匾额制作毕竟是个辛苦、复杂的技术活,要会木工、美术、设计、雕刻,还要耐得住寂寞。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能静下心来的。”梁耀瀚说,自己一直在找能真正爱好匾额,能将自己技艺传承下去的人。
  “再过两年,等这家店运转好了,我想在其他城市也开几个店,像济南、泰安、潍坊这几个地方,据我了解,市场还是很大的。等到开到四五个店的时候,我就招一些人成立一个专门的匾额制作车间,把匾额传承下去。”梁耀瀚说。
     http://epaper.qlwb.com.cn/qlwb/content/20130805/ArticelU07002FM.htm

初审编辑:陈宏发

责任编辑:季青云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