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周浦 感悟傅雷文化

2024-05-29 23:17:1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作者:滨州市赴上海“体悟实训”队 蔡晓林

  今年5月中旬,有幸作为学员参加了滨州市赴上海“体悟实训”跃升行动。我的实训单位是浦东新区周浦镇人民政府。实训开展一段时间后,发现这里理念超前,工作高效,治理有序,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借鉴。

  周浦是一座有着1300年历史的古镇,被称为“浦东第一镇”。漫步在周浦的街道上,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名字“傅雷”——傅雷旧居、傅雷图书馆、傅雷幼儿园、傅雷小学、傅雷中学......

  原来,这里是著名翻译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傅雷先生的家乡。傅雷先生在这里生活了15年,并度过他重要的青少年时期。“周道至广、浦汇澧溪”体现出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傅雷就传承了其最为闪耀、最为厚重的文化精髓。

  走进傅雷旧居,仿佛走进了一段历史的时光机,青砖白墙,庄重朴实,庭院静谧,绿意盎然,风儿轻轻吹过,诉说着傅雷的笔耕不辍。这里记录了他的童年,据传,傅雷的母亲请一位姓陆的先生在家中教他识字,在私塾的旁边有间带窗的小房子,他的母亲就坐在这个小房子里,一面做针线,一面监督傅雷读书。傅雷母亲用的大水缸,依然放在旧居原地。

  走进傅雷图书馆,就像进入了傅雷的精神世界。图书馆广场矗立着傅雷雕像,以年轻时的傅雷为原型,以花岗岩为材质,庄重又威严。傅雷图书馆以“傅雷特色明显,馆藏内容齐全,传播介质多样,展示手段新潮”为目标,是国内唯一的傅雷主题图书馆,场馆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设傅雷文献馆、成人阅读区、少年儿童阅读区等。在二楼特设的傅雷文献馆,陈列着有关傅雷先生的图片、手稿、出版物以及傅雷故居、旧居的资料。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傅雷先生一生留下了两个重要的财富,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傅译”,一个是《傅雷家书》。他几乎译遍法国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重要作家的作品,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为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独特的“傅雷体华文语言”。300多封家书里,除了教育孩子立身行事,字里行间还流露出浓浓的亲情。他的精神和思想、对待世界的方式、对待社会的做法,都能给予新时代的我们一些启示和思考。

  我们要学习傅雷先生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幸运的孩子,你在中国可说是史无前例的天之骄子。在大大小小的地方不能有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同胞的事发生。”这样的叮嘱,在《傅雷家书》中太多太多了。爱国主义教育,望子成龙,是《傅雷家书》的格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有国才有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即使为国捐躯也在所不辞。如今,我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祖国的一员,应时刻提高警惕,坚决不做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才是一个公民应尽的本分。

  我们要学习傅雷先生对事业的认真与执着。傅雷秉持真理第一、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的原则,他做事专注,严于律己,每日翻译定时定量,从不拖延。“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绝不动笔”,这是他告诫青年译者的话。在翻译《约翰?克里斯朵夫》时,因不满初次的译作,他不辞劳苦再译。在短短的58年生命中,傅雷用大约37年的时间认真工作,翻译了约500万字的译文。我们对待工作,不仅要喜欢,更要有执着和信念。而今,作为实训队员在不同的单位学习,很多领域、内容之前并不熟悉,我们要尽快融入当前工作,认真学习先进经验,积极寻找合作机遇,努力搭建交流平台,为家乡发展尽一份力。

  我们要学习傅雷先生对友人的真诚与坦荡。对待朋友,傅雷先生真诚相待,若朋友遭遇不公,他一定鼎力相助。《傅雷家书》中写道:“因为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和一个爱弄手段的人打交道,永远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对付,他也不会用手段对付你,倒反看重你。”傅聪的朋友牛恩德生病,傅雷建议傅聪,作为朋友应该写信关心。人世间的为人处世,朋友的交往,要学会理解,学会“用情待人”,这就是为人处世“以情换情,将心比心”的修炼。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傅雷先生虽已离去,但他竹子一样的气节与坚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滨州名人辈出,孙武、范仲淹、杜受田等先贤巨公影响深远,我们要借鉴周浦经验,坚持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践行“在知爱建”理念,积极传承名人思想精神,擦亮城市文化名片,提升滨州的城市影响力。

初审编辑:李金宗

责任编辑:李丽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