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青感悟③ |在祁连山间倾听格桑花开的声音

2022-07-12 16:27:01 来源:  作者: 张爽

  作者:颜微,2021-2022学年援青支教教师,派出学校滨州市邹平第二中学,任教于海北州第三高级中学。

  2021年8月,山东省第九批援青教师从山东远赴千里之外的青海,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援青支教生活。我对山东教育援青与海北教育的最初的了解与感知来源于曾为援青教师的老公讲述,他是山东省教育援青组团式帮扶的首批教研员。他说响应祖国地号召到艰苦的边疆工作,是他一生最有意义最无悔的选择。从他对海北、对祁连的描述中,我对青海海北这片土地开始有了特殊的向往,这也埋下了我援青支教的种子,最终也促使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援青教师。不知不觉,援青已过一年,这一年中,祁连绿色的山、红色的魂、可爱的人都让我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从此,祁连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

  一年来,我被援青人的奋进感动着。

  初到祁连,一下跃升平均3500米的海拔,令初到祁连县的我们很快体会到了干燥缺氧的高原反应。彻夜难眠,白天执教时头痛恶心、胸闷气短,一堂课上几分钟就觉得喘不过气,流鼻血是常有的事……初上高原,这是每一位援青教师都要经历的适应期。然而我们滨州援青教师缺氧不缺精神,没有人耽于等待,一到祁连便忙碌起来,和熟悉这里的气候、作息一样努力熟悉着这里的教育环境和孩子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变得具体生动。每当我想懈怠时,想到我的援友们都在努力,想到有人带病还在坚持工作,想到我们援青人的初心,我又怎么能后退?我知道我们每一个援青人都特别想通过工作的成绩回馈党和国家给我们的这份荣誉和使命,报答家人为我们的付出,我们要把自己的才华和热血洒在海北州这边土地上,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我们的梦想与情怀,为雪域高原注入“滨州力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年来,我被学生们的质朴感动着。

  初到海北三中,我被分配到民族班执教,当看到藏族学生长长的名字我都傻眼了,我开始把名字归类,了解名字代表的含义。我对斗科才让,尕德拉毛、代吉卓玛、扎西秀毛、多杰冷智、昂青措毛等这些名字难记的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提问或者课余聊天,了解学习状况,努力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学生们发现老师能叫出自己的名字,觉得在关心关注自己,心里特别开心,便开始主动与我交流。看到我身体不舒服时会主动搬来凳子;看到我感冒了会偷偷把药放我的抽屉里;看到我颈椎病犯了会在我的办公桌上留下小卡片,提醒我注意休息;看到外面天气热了,会折一把纸扇子放在我的桌子上……虽然在高原有诸多不适反应,但每当走进课堂的那一刻,看到这些质朴的孩子们,看到他们清澈而渴望眼神,这些都仿佛明媚的阳光,消融了我一切身心的辛苦。

  一年来,我被各族同胞的友善感动着。

  祁连让我接触到了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在这里,不论是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学生,都对我们特别地友好。忘不了校领导们对我们生活的关心,忘不了同事们对我们工作的帮助,忘不了学生家长对我们的热情,忘不了学生对我们的信任。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理解、包容、友善、团结,感受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感受到了“第二故乡”的温暖。我们又怎能不去卯足精神干教学呢?我们将山东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带给这里的学校和学生。每位援青教师都身兼数职,带徒弟、搞集备、组织实施教科研、执教示范课等,只为尽可能多地提高教育质量和当地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将先进教育理念送到祁连山下,为高原的孩子们打开一片更加开阔的天空。

  一年的援青支教结束了,我们与祁连的老师和孩子们仍然保持着沟通互动,这份情谊让高原不再高不可攀、雪域不再难以触及,此生都将永远铭记。我们援青人以初心、情怀、热血和担当,格桑花开的声音里传递着感动、友谊,让我们收获着成长。

  恋青海,别青海,山海情谊深;入祁连,爱祁连,滨祁友谊长!一次援青行,一生雪域情,此爱跨山海,山海亦可平。青海大地上所有美好的回忆都会在我们的心中化作一份最难忘的青海情!

初审编辑:张爽

责任编辑:卢志强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