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老渤海精神”精神

2022-05-18 14:38:32 来源:  作者: 张学瑞

  作者:靳洪卫

  提到“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我就很自然地联想起自己的父亲,他生前是“老渤海精神”的亲历者、传承者和实践者。

  父亲靳树常,1928年生,1948年参加革命,曾亲身参与了渤海老区的解放和和平建设事业。在随后的40余年里,“老渤海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生动的诠释。不管是何种工作、何种岗位,父亲都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把党的利益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摆在最高位置,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凡是组织上决定的就坚决服从,并且要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作为以农业为主的地区,解决广大群众的吃饭问题,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看到这种情况,父亲积极向党组织主动请缨,要求到农村最艰苦的地方去,带领着群众实现增产增收。惠民、阳信、沾化、利津、垦利、博兴等地的农田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曾被任命为原滨县蒲城区委副书记。工作中,他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解决他们的所急所盼,把党的政策送到广大群众的心坎里。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带领着群众战风雪、斗严寒,大搞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将黄河水引到田间地头,解决了灌溉的难题,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后来,根据工作需要,父亲开始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为了做好工作,他放弃一切休息时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档案事业的发展中去。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陪伴几乎没有,都被繁忙的工作占去了。但他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却得到了领导和同行们的一致认可。1959年6月,父亲作为淄博专区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档案工作先进经验交流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会议结束时,省档案局发调函要父亲到省局工作。在事关个人前途问题上,父亲以地方工作大局为重,放弃了去省城发展的机会。1965年,父亲担任了地区档案局副局长,当时全局工作人员不足10人,担负着全区12个县及地直各部门档案工作的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为了使全区的档案工作达到规范化的管理标准,父亲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经常深入到县或地直部门开展业务指导和培训,使工作成效大大提高,受到了基层的普遍欢迎,有效地促进了全区档案工作的开展。对此,父亲还在全省档案工作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1971年,父亲到新组建的地委机要工作站任站长,负责全区12个县机要文件的传递任务。因是涉密单位,20余人大都由部队转业的党员骨干组成,思想过硬,政治坚定。任职期间,父亲充分发挥每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严格落实保密制度规定,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没有发生一起责任事故,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嘉奖。两年后,由于机构调整,机要站并入地区邮电局管理。于是,父亲被重新安排到档案局任副局长,他又一如既往地投入到了对档案资料的抢救与保护之中去。

  父亲这位大家眼中的“活档案”,地区档案领域里的开拓者,1982年被任命为新组建的地委党史征集办公室副主任。同行们不理解,父亲虽有不舍,仍然愉快地走上新的岗位。由于是协调部门,多数的领导是兼职,具体工作大都由父亲来做。万事开头难。为了尽早打开工作局面,在省委党史办的指导协调下,父亲主动与德州市、河北省沧州市党史部门联系,建立起了合作机制,并借助与渤海老区有关领导熟悉的优势,广泛进行联系和沟通,得到了这些老领导老干部们的热烈响应,他们本着对党的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确保了冀鲁边区的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工作健康有序开展,为党史资料征集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老渤海人、老党员,父亲从不向组织提条件、要待遇,任副县级领导职务长达26年,许多下属成了他的上级,父亲却无怨无悔。他说:“革命时期,从来没有当官的私心杂念,就是一门心思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干工作也没有职务高低之分,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才是目的”。1990年11月,年满62岁的父亲经组织批准离职休养。父亲在职时,风里来雨里去,一心为党,拼搏奉献,却很难顾及到自己的身体,使健康情况大受影响。离休后的十几年里,父亲与疾病展开了顽强的斗争,不幸于2006年11月去世,享年78岁。父亲虽然走了,但他的“老渤海精神”永存。

初审编辑:王敏

责任编辑:卢志强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