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隅红墙黄瓦 品一盏岁月匠心

2022-05-17 14:49:00 来源:  作者: 张爽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 高清华

  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紫禁城在光阴似箭中与岁月彻夜长谈。我爱极了故宫,爱极了岁月在昔日的紫禁城上留下的痕迹。大匠未留名,而紫禁城永存。屡屡被紫禁城吸引,愿于红墙黄瓦中,细品岁月匠心。

  紫禁城的“紫”,是“紫薇正中”之紫,“禁”则指皇室所居。这里是明清皇宫,是当代故宫,六百年历史底蕴厚重。我爱紫禁城,恰恰是爱这历史的味道。

  紫禁城的红墙黄瓦背后,是无数匠人十多年的心血付出。正所谓“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低矮连续的回廊衬托着威严厚重的太和殿;金黄琉璃瓦、古朴的红墙、白色的汉白玉桥在灰色大地上绘出如画美景;雕梁画栋,镂金错彩的繁与殿外单色调红墙和黄色琉璃瓦屋顶的简相得益彰。最典型的中国颜色孕育于紫禁城,威严厚重,端庄大气的中国建筑要到紫禁城去找。总能在紫禁城的屋瓦上,宫墙内,寻到烙印在心底的中国风的影子。我爱这紫禁城,恰是爱着氤氲在城内的大国底蕴、历史味道。

  紫禁城最早进入我的视线,是通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修复停掉的钟表时,时间慢了下来;在勾勒那历经岁月蹉跎而褪色的花纹时,历史逐渐清晰。各种故宫系列app也层出不穷,一场文化的饕餮盛宴从此开席。我爱那方正厚重的矮桌卧榻,正如我爱严肃沉重的历史;我爱那圆润亮丽的珐琅彩瓷,正如我爱文物身上承载的鲜活的生命。史册上的寥寥几笔写尽了无数人的一生,而紫禁城的文物遗产让我们得以一睹明清风采。在这场文化盛宴中,紫禁城的文物带来了“舌尖上的中国历史”。

  “蓝天、红墙、黄瓦、绿地,今天我们除了对蓝天没有信心,其他我们都能做到。”这是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的幽默。外界称他是“故宫掌门人”,他却说自己只是个“看门人”。他刚上任,就老老实实把故宫九千多个房间挨个走了一遍,磨破了二十多双布鞋,被称为“布鞋院长”。不止单院长对历史怀有敬意,故宫背后也有这样一群人,为历史的再现,付出一生。单院长和这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修复者们,是他们完整了故宫的今天,而故宫的完美蜕变也承载了他们身上的优良品质——工匠精神,这也是作为炎黄子孙,每个人血脉里都该流淌着的民族精神。

  在红墙外,北京是拥挤又忙碌的,没有人会沉下心来在一个小小的事情上矜矜业业地干一辈子,但在红墙之内,故宫把这些文物修复者带回来六百年前的世界,在那里,有庭院有果树,有夜猫还有黄鼠狼,有自然更有文物的沉淀。走出宫门,他们是孩子,是父亲,是朋友,是一个个陌生人。进入宫内,他们只有一个身份,是故宫文物的修复者,是国家文物的保护者,是历史文明的完善者。他们看起来普通,却是国家最顶级的文物修复大师,是这个国家最顶级的文物医生,是故宫文物的幸运,也是故宫文化的幸运,更是伟大民族的幸运。他们完整了故宫的魅力,故宫承载了他们的工匠精神,这才是历史的真味。

  正如单霁翔院长所说的:“故宫不应仅仅成为我们文化的殿堂,而应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文化绿洲。”当我们伫立在故宫中,欣赏着几百年前甚至更久远的文物时,我们感慨着中华土地泱泱大国留下来的文化沉淀,想象着六百多年前国家繁盛,万国来朝的景象。

  故宫,作为时光的见证者,是中国繁荣复兴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华儿女工匠精神的第一见证人。单院长说:“将一座壮美的紫禁城交给下一个六百年。”这一天,不会太远。

初审编辑:张爽

责任编辑:卢志强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