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2021-04-12 10:47:13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作者:李慧

  过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悠久,最隆重,最有意义的传统节日。

  说起过年,一幕幕温馨欢乐的场景呈现在眼前。

  小时候,由于父母工作的原故,大多数时间在姥姥家生活,奶奶家离的远,家里也没啥亲人,过年自然也就在姥姥家过了。一进腊月,妈妈就开始忙着为我和弟弟赶制新衣,新鞋。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过了腊八就是小年,腊八这天,要熬制腊八粥,用自己种的各种米,各种豆加上红枣熬成,特别浓稠香甜。腊八粥代表着农民伯伯五谷丰登,来年有个好收成。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醋里封起来,到年底,蒜泡得如翡翠般碧绿,而醋也有些辣味,过年饺子吃起来也更加美味。吃过腊八粥,年味也越来越浓了,记忆里,乡村过年空气中都含着喜庆的味道。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家家开始打扫卫生,除尘,蒸年糕,做甜食,姥姥说,要给灶王爷献灶糖,甜灶王爷的嘴,好”上天言好事入地保平安。”临近年关,年集必定是要赶的,我和弟弟也最期盼这一天,姥爷早早带着我们来到集上,给弟弟买他喜欢的小摔鞭,给我买上漂亮的丝绸头绳,头花,姥爷买上春联,再给我们买上花生糖蘸,瓜子啥的,吃着好吃的,拿着心怡已久的新年礼物,那叫一个美,孩子们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后来,随着父母工作变动,一家人来到县城,过年又是另一番景象。大年三十,一家人围坐在圆桌旁,吃着年夜饭,看着春节联欢晚会,那时科技信息没现在发达,电视刚刚普及,春晚也刚刚兴起,我和弟弟几乎要盯在电视上,生怕错过好的电视节目,零点倒记时,和主持人一起倒数”十,九,八,七------”随着钟声的敲响,在大家的欢呼声,鞭炮声中,在李谷一的难忘今宵中,结束了春晚。春晚成了我们中国人的新民俗,人们每年除夕夜的精神大餐。

  婚后,每年过年都回婆家过,虽离着不远,但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过年习俗各有不同。大年三十,天刚麻麻黑,各家各户聚在胡同口,用玉米杆或高梁杆点着烧老牛,每家都要拿出一捆架在一起点,寓意来年风调雨顺,红红火火,老人孩子都围在火堆旁尽情的玩耍,据说在此火旁烤过的人来年冬天不会冻手冻脚,更有家里儿女刚结婚的老人拿一把柴草出来,到火堆引燃,然后快速的往家跑,嘴里念念有词,金小子,银小子,都来俺家吃好滴,期盼来年家里增口添丁。火堆燃尽,接着燃放鞭炮,烟花,五颜六色的烟花在空中炸开,映红了一张张笑脸。等到零时,由家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通知每家开始”发码子”,饺子在锅里煮着,先烧纸钱放鞭炮,祭拜各路神仙,祖先,磕头作辑,毕恭毕敬。水饺熟了,第一碗要供在祖宗牌位前,然后一大家子围在一起吃饺子,长辈还给小辈们压岁钱,热热闹闹,欢声笑语,家家户户沉浸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大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新衣戴新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吃完饺子出门拜年,以家庭为单位开始一拨拨涌入各家各户,给本家长辈们拜年,长辈们早早准备了烟和糖,给拜年的男人发烟,给女人和孩子发糖,大家在街里碰了面,互道新年好,新年快乐的吉祥话。

  如今,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网络通迅的发达,人们打开手机一条条拜年短信让人喜笑颜开,一句句祝福呈现眼前,利用网络传递着对亲朋好友的祝愿。今年,由于疫情,远在非洲的外甥不能回家过年,就通过视频,线上"云拜年”,在微信上发红包,一家人在抢红包发红包中欢快的度过了除夕。

  一年一度庆新年,浓浓的年味是一种喜庆,也是一种期盼。新年新气象,科技创新正在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人们重新寻回生活的仪式感,唤醒更多过年的记忆,同时也打造新的年味,牵出了新年俗。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金宗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