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法总比困难多

2020-11-26 10:52:09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吉光

  援疆教师 王吉光

  入疆支教,总会遇到各种困难。时差、气候、饮食等生活上困难可以让时间来解决——时间长了总会适应,工作上的困难就要自己想办法了。

  工作上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维吾尔族学生名字太难记。我班班额比较大,有60名同学,孩子名字都比较长,最长的有11个字,叫起来非常拗口,有人开玩笑地说援疆教师记忆维吾尔族学生的名字比英语考四级还要难。又加上孩子们每天都带着口罩,所以虽然天天上课,却不认识自己的学生,更叫不上学生的名字。为了能记住孩子们的名字,我拿出了上中学时背历史背政治的各种方法。联想法:有个男生叫马哈蒂亚,我联想到有位外国领导人叫马哈蒂尔;阿里木,我就想塔里木盆地;姆尼萨,我想到了德国的慕尼黑……谐音法:有个学习非常好的女生叫那菲萨,我就想他学习成绩好,以后一定会飞向远方,那菲萨——那飞啦;努斯他怕,一生气撕了他的手帕——怒撕他帕;古丽格娜——故意搁那,阿依古丽——阿姨故意,玛依拉——马一拉等等。虽然用尽各种办法,但是一下记住60多个孩子的名字,并在他们都戴着口罩的现状下,能都认识这些孩子,还真要需要些时日。

  既然不能尽快认识学生,就谈不上了解学生掌握学情了。要想备好一节课,备学情是重要的一项。有的学生聪明但是粗心,有的学生爱偷懒,有的学生写字潦草……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各不相同,只有了然于胸才能对症下药。为了尽快深入了解每个孩子,课间、午饭后……抽空我就往教室跑,和孩子们聊天、交朋友,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总之,为了尽快掌握学情,我不放过每一次与学生们交流的机会。虽然我千方百计地去了解学生,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太多和无法尽快认识他们等多种原因这项工作进展地也不是很顺利,只能慢慢来。

  工作中遇到的第三个难关是语言关。虽然都是普通话,山东和新疆很多语言是不一样的,甚至好多物品的称谓都不一样,比方山东的洋葱在新疆叫皮牙子,新疆的莲花白在山东叫甘蓝。刚到新疆,我就发现这个问题了,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我用山东的语言讲课,新疆的孩子们能听懂吗?我怎样设计出新疆孩子们容易接受的课堂语言呢?为解决这个问题,9月21日去第一小学听课的时候,我就特别注意聆听新疆老师和学生的课堂语言,在新疆的这段时间我也在学习用新疆语言进行交流。虽然做了准备,等我正式给学生讲课,我还是担心孩子们听不懂。开始我试探着讲得很慢很慢,讲完一节,我就问孩子们能不能听懂,并且请一名学生简单复述一下我说的内容,等我发现孩子复述的和我讲得差不多,我这才放心地讲下去。现在我的课堂语言只能让学生“听懂”,离“生动”还有很大距离,我还要慢慢学习。

  就在慢慢解决困难,渐渐步入正轨的时候,喀什局部地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一切都打乱了。虽然每天进行线上教学,但是由于好多孩子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有的不会用智能手机,有的不会连麦,有的家里没有智能手机,导致学生的参与率很低,而且不能和孩子们面对面交流,总有鞭长莫及的感觉。这段时间正在学乘法口诀,为了能让孩子们熟练背诵口诀,我让他们每天都往群里发乘法口诀的背诵录音,对于对背诵熟练的极力表扬,大大的点赞,对不按时发录音的学生则不停地追要。这样表扬与督促相结合,大多数孩子都能背诵乘法口诀了。即使个别孩子不背诵,每天反复听别人的录音,耳熟能详,也能记住几句了。

  来疆工作已经两个月,这两个月是不断想办法解决困难的两个月。也许想的方法不是对症良方,还需要不断改进:也许这些方法不能立竿见影,需要长时间坚持;也许在解决完一个困难后又会出现新的困难,但有一点可以坚信——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仕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