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上的"茶马古道"---岔尖

2017-02-16 09:27: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杜秀峰

  杜秀峰

  据张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姓从乐亭县迁来,先到大山又到石桥定居,以捕鱼为业,后在套乐河建堡,一九三八年上大潮,套尔河堡被淹,一九四二年迁居此处堡,因位于死河,潮河汇流处的尖端,故名。(北海新区的岔尖堡)。其实,志书里还记载了岔尖堡的另一个名字“茶肩堡”。这个叫法,让人觉得跟茶叶有些关联,类似云南的茶马古道。据考证:岔尖堡原址在现址东北方向20多华里处,也就是如今的出海航标灯塔附近。环绕渔堡的两条河流(死河和潮河)汇入套儿河后与渤海湾相连,死河、潮河汇流以下12华里处为河口段。套儿河水面开阔,一般宽800米左右,河口部分宽1300米左右。低潮时水深3—4米,高潮时水深5—6米,口门内水深14米左右。为天然的货、渔两用航道。是鲁北沿海船只出海最好的一个河口。所以大连、威海、烟台、连云港、定海、镇海、宁波、温州的商船可以顺畅扬帆而入。 

  听岔尖村的张昆山老人讲:百年前岔尖堡已渐成规模商埠,堡上有能并排四辆马车一纵两横的潮河、安澜、永昌三条大街。街道的两边是经商做买卖的店铺,已为无棣北部沿海的关隘要地。可以想象北方的船只载着红枣、海物等货品扬帆出海,北抵天津,大连,东至烟台、高丽、南达宁波、温州等地;南方的商船载着木料、铁器、丝绸、茶叶、药材等名贵物资进港。正所谓:“舟以千计,商舶辐辏,轮船往来,泛衍饶益,物丰民阜。”

  当时的岔尖堡与内陆最近处傅家堡子还有近40华里的路程,且更令人打怵的皆为潮间带(这潮间带,是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因此,大宗货物基本上是人挑肩抗。   据载,北海新区的傅家堡子原一姓蔡的从福建省迁来建村,取村名福建堡子,后演称傅家堡子。因地势较高,成了附近渔堡的货物集散地。

  停靠岔尖堡南方商船上卸下来的药材、茶叶、丝绸等多为怕水怕潮湿的名贵物品,只能用人挑肩抗的方式运到货物集散地傅家堡子。

  潮间带海道如同南方的沼泽难走的出奇,有民谣说:“七里沾脚,八里难熬,有心到碰心台上歇歇脚,又怕越河上潮。”就是当时艰难劳顿的写照。南方人亲眼目睹了运货民夫的艰辛,对此的记忆可以说是刻骨铭心。因南北方的语言差别大,交流起来很困难。南方人只记住茶叶是从这用肩膀生生扛出去的。

  据说,待返程后向自己的老板汇报时,把这地方叫成肩扛茶或者茶什么肩?后来反复回忆,一拍大腿,对老板说,对了,就叫茶肩堡!于是下一艘南方商船来的人都称这儿为茶肩堡了。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性地把这海堡叫作茶肩堡了。

初审编辑:王君彩

责任编辑:李丽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