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滨州随笔

祖父的黄河船运情结

2014-10-10 11:30:00    作者:王宁 王耀 王康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滨州;惠民;邹平;黄河;船运;魏桥
[提要] 祖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生辛勤劳作于田间,赡养老人、抚育儿女。到祖父晚年时,每每逢年过节,全家团聚,看着满堂的子孙,祖父喜欢给全家讲述他年轻时的故事,而一段特殊的船运情结,是他最常也最喜欢讲起的……
原惠民县黄河码头、渡口,现已成为黄河白龙湾水利风景区的一部分
邹平黄河梯子坝险工,现已寻腻不到当年齐东县黄河码头的痕迹
众多志书中关于黄河船运的记载篇章
 

山东滨州惠民黄河河务局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电解铝一分公司     耀

山东滨州邹平黄河河务局   

                      

祖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生辛勤劳作于田间,赡养老人、抚育儿女。到祖父晚年时,每每逢年过节,全家团聚,看着满堂的子孙,祖父喜欢给全家讲述他年轻时的故事,而一段特殊的船运情结,是他最常也最喜欢讲起的……

困难时期

那是在1949年,黄河水量大,主河槽深,跨河交通很少。祖父的家位于齐东县台子镇官道村,属黄河滩区,距齐东县黄河码头(现邹平黄河梯子坝险工附近)仅有1千米左右,地域上也存在优势(齐东县于1958年撤销,台子镇划归邹平县管辖;迫于黄河洪水威胁,祖父于1952年举家搬迁至滩外的张博村)。当时由于陆路交通还不发达,整个黄河下游沿黄地区从事水路货物运输的人比较多,众多的因素促成祖父与船运结下缘分。

那时,由于刚刚经历了多年的战争,百姓生活贫困,均不能独立负担一艘货船所需的建造费用,所以,一艘船是由几个家庭共同出资建造而成,船员是由出资造船家庭中的男性青年组成,造船出资的比例和船上从事的工作等因素共同决定人们所得经济效益的分配比例。当时在故乡一带的黄河下游地区,船运被称为“玩船”。

那时黄河货运船只都是木船,并无专门的造船工厂或作坊,但是有专门造船的船木匠、工匠、铁匠。在选好造船木材后,部分船员便到邻村邵家村请木匠来加工木材。当时离故乡最近的铸铁地点是章丘,所以在木材加工的同时,还有部分船员去章丘,请铁匠来制作木船所需的钢丝、铆钉、铁钉、船锚等铁质器具。鲁北地区的船运已经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古济水时期便有文字记载,长久的船运史造就了沿黄村庄一代代的造船工匠,所以当时每个村庄都有工匠。在木材和铁质器具都准备完毕后,再请本村的造船工匠将船组装起来。船造好之后,为了让船板防腐,保证船体经久耐用,要用桐油油3遍船,新船油好经过一段时间,等桐油完全干透后就可以下水了。

祖父他们建造的木船长约7米,宽3余米,在当时黄河众多货运船中属于中小型。船上立有桅杆,上挂风帆,可借助风力;船有船桨,便于控制船的方向,亦可为船提供少许动力;船上配有船灯,夜间可使他船看清己船方位。船的动力来源有3种:一是靠风帆借助风力,二是依靠水流,但大部分时间还是依靠船员在岸上拉动纤绳,纤绳连接船体以此获得动力。每船六七人,一人担任舵手,名为舵手实为船长,船的前进方向、航道选择、风帆的角度、货物的配备、宿夜时船只固定地点等决策都由舵手决定,舵手是由该船船运经验最丰富、最德高望重之人承担;其余的船员全为纤夫,在岸上拉动纤绳给予货船前进的动力,当时祖父初次上船,担任纤夫。

“玩船”除了整日辛勤的劳作,许多忌讳的话语是不能说出口的,据祖父讲,他们船上一位刚上船不久的船员在拉纤过程时被河水浸湿鞋底,那时的鞋子都是千层底老布鞋,鞋底是最难以晾干的,休息时,他说:“我把鞋子翻过来晾晾。”话刚出口马上被舵手踢了一脚,老船员向他解释道:“‘翻’‘扣”都是船运的大忌,想表达这个意思要用‘合’来代替。”

 功不可没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济南以下沿黄地区的战事基本结束,人民治黄事业翻开新的篇章。面对千百年来桀骜不驯的黄河,党中央决定治理黄河先从下游堤防加高培厚和险工建设开始。险工建设需要大量的石料,当时的铁路、公路等陆路运输尚未形成网络,石料只能通过铁路运到济南,济南到黄河口间的石料运输,全靠黄河船运。祖父他们的船,便是在济南泺口装上石料,运送至利津治黄一线;卸下石料后空船而上,至泺口装满石料后再下行,周而复始。

在此期间,祖父他们的最远航程便是泺口至利津,以现在的交通,两地间当日往返绰绰有余,但对于当时来说,已经是很远的路途了。从泺口下行的船只不需人力,借助水流动力和风力便可前进;但船只返航上行时,人力便成为主要动力,风力起辅助作用,水力此时成为巨大的阻力。若泺口航行至利津,下行一般需要3天左右,上行则需要七八天,每次运输全船获利约15元,这在当时算一笔不小的收入。

家乡的齐东码头是他们常经过的地点,迫于货物运输的时效性,船员们往往一个多月才能回家一次。船上有简易的地铺和炉灶,船员们的食宿全在船上,食物是从家里带来的,多是地瓜或是以地瓜为原料的食物,咸菜算是佳肴。船工喝的水直接从黄河打上来,经过沉淀后,取上层清水烧开便喝。当遇到合适的风向时,船工往往要延迟吃饭时间。顺水下行时,可以昼夜行进,而此时同样需要人昼夜值班,观测风向,调整风帆,查看航道情况。上行时,船员须用尽全身的力气为船提供动力,风吹日晒加上食物贫乏,致使他们肤色黝黑、体格消瘦,一些老船员由于长期拉纤已经驼背。

祖父曾回忆,有一年中秋节前夕他们接到运输任务,大家推算出中秋节要在船上度过,所以在上船时就备下少许的面粉和饺子馅。当时的风俗是男人在家不做饭,此时,一群大老爷们儿看着面粉和饺子馅犯了愁,无奈之下大家只能七嘴八舌地讨论做饺子的工序,一位名叫张含孔的老人说自己别的都不会,只会把包好的饺子摆整齐……一船笨手笨脚的大男人忙碌了近半天时间,总算吃上了这顿外表最难看、意义却最特殊的饺子。

艰苦的生活条件并不是祖父他们所畏惧的,他们真正畏惧的是黄河船运的危险性。当时黄河水量较大,河槽内水流湍急,回流、暗流相互交织,河底常有尖利的石块,危险时刻暗藏在身边。同村“玩船”的方衍行老人的船只就曾经被河底的尖石撞破,全船货物都沉了,好在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迫于黄河船运的危险性,祖父于1951年底结束了黄河上的船运生涯。

渐行渐远

离开黄河的祖父于次年开始在小清河从事船运,路线是自羊角沟(小清河入海口)运盐至济南,再从济南运送零散商品至小清河下游地区。小清河的河槽浅、水流小且平稳,船运的安全性大大高于黄河,此时的货船体积也略小于黄河货船,船员数量也减至每船4人,经过黄河风浪的历练,祖父此时已经成为舵手。由于陆路交通的发展和家庭劳动力的缺失,祖父于1961年离开小清河,彻底结束了自己的船运生涯。

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黄河和小清河中的船运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渐渐消失,随之成为历史,其中的苦难也被渐渐淡忘。祖父的木船以及配套工具因家境窘迫而变卖,包括祖父在内从事船运的老人现已大多故去,这些故事现在仅仅留在少数健在老人的记忆中。但是,黄河船运对沿黄人民群众繁衍生息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它形成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广大沿黄人民,并直至子孙后代。如今黄河治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祖父在天堂也该欣慰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季青云

新闻热线:0543—3077555   新闻邮箱:bzdzw@163.com   滨州大众网友qq群:194643818  拍客群:134474533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无觅关联推荐,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