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建设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城市

2020-10-25 18:32:5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爽 孙佃潇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爽 孙佃潇 滨州报道

  10月25日,深化市场化改革,激发内生活力,提升整体竞争力——新时代体制机制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暨“滨州实践”高层研讨会在滨州召开。“滨州实践”研讨会期间,滨州市委常委、秘书长,市委改革办主任张延廷介绍了近年来滨州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和探索。

  近年来,滨州市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走在前列,全力建设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城市,强力实施产业转型、科创支撑、治理效能变革,人民群众获得感、体验感显著增强。2020年1至9月份,全市工业技改投入较去年增长77个百分点,列全省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较2019年上升9个、5个位次,增幅分列全省第3位和第4位。

  聚焦质量变革,全力推进实业创新型城市建设

  滨州从制造业起步、以实体经济见长,但长期以来产业发展较为粗放,产业链条不长,缺乏高端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为此,滨州围绕强产业、优环境、促开放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

  面对主导产业大而不强、产品附加值低、产业耗能高的实际,滨州坚持以制度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以价值链为核心,重塑产业链、供应链。2019年以来,出台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措施20条,推进“企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品牌高端化”,全力打造世界高端铝业基地、世界高端化工产业基地、世界纺织家纺服装产业基地。2020年前三季度,高端铝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0亿元,增长9%;中高端附加值产品本地转化占比46%,比2018年提升21个百分点,是全省唯一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滨州积极倡树“尊重企业家、厚待投资者、服务纳税人”的营商服务理念,全力打造“选择滨州、呵护一生”的“滨周到”服务品牌。按照“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是标准,并联审批、帮办代办是底线”原则,实施“1+17”流程再造专项改革。2020年6月,滨州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全国首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的地方性法规——《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管理规定》,实行无理由限时办结、无条件并联审批,用法治化规范流程。

  同时,坚持市场化配置要素,“明码标价”建设用地环保、产业、产出标准。实施企业增信“3511”工程,建成启用产融综合服务中心,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实现近六年首次“双降”;推行“专项债券+市场化融资”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首批6000万元财政资金全部完成股权投资签约,投贷联动比例达4.5倍。

  滨州还制定出台了《弘扬企业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的意见》,引导企业家聚焦实业、矢志创新,亮相高质量发展“C”位,全面激发了企业家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进取精神,市场活力进一步迸发,全方位呵护在滨企业发展、成长。1-9月份,全市市场主体达到38.7万个,新登记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7.02%。

  滨州在全省率先启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内设机构数量由改革前186个压减为66个,精简65%。全部剥离17个领域265项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和9个领域66项开发运营职能,在全省率先将代管乡镇交由属地管辖。全面推行全员岗位聘任制,人员精简65%,大学及以上学历占91%。跨区域规划整合开发区产业,开发区数量由13个整合为8个,形成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错位发展”模式。1-8月份,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新建、续建项目165个,市外到位资金248.97亿元,比去年翻了一番;实际利用外资2.08亿美元,同比增长66.92%。

  聚焦动力革新,全力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

  滨州职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职业技术人才需求旺盛,但人才培养方向与产业发展需求匹配程度不高。滨州着眼动能转换,强化创新驱动,探索出了一条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型城市发展路径。

  系统布局“五院十校N基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规划建设了魏桥国科研究院、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五院十校N基地”,打造了区域科创高地和产业引领平台。其中,魏桥国科(滨州)科技园,由世界500强魏桥集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信集团合作共建,通过“学、研、园”三位一体模式,实现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三家”融合,创新链、产业链、投资链“三链”耦合,打造了“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示范平台。在这里,科研人员既可以当老师,又可以搞研发,还可以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当“老板”。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着力打造政府科研服务平台,创新实行“1+N+3”运营模式,无缝对接入驻企业、研发机构、科研人员,搭建了学术交流、人力资源、商务服务等八大服务中心,仅用一年时间建成投用。目前,入驻企业和服务机构96家,预计总投资15亿元的铝基复材等15个中科院转化项目陆续落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02号光刻胶项目建成投产。

  院校、企业“双元教育”是产教融合的必由之路。滨州深入推进“引企入教”改革,积极引导魏桥、京博、愉悦等行业龙头企业与院校深入合作,涌现出了“N1N”产教融合发展的“京博模式”“研发+中试+转化+职教”的“黄海模式”“康养+研创+制造+职教”的“愉悦模式”,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产教精准对接。实施“能工巧匠”进职校工程,聘用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比例达到职校教职工总数的20%;建立特色“冠名式”班级,推行“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订单式培养,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隙对接。

  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滨州实施“引育留用”全周期人才新政,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三进工程”“渤海学子青鸟计划”、成功举办首届“滨州人才节”,人才吸引力、聚合力不断提升。2019年,全市共引进本科以上大学生近1.1万名、硕博士近1500名,同比增长约1.9倍、2.8倍。2020年1至9月份,全市共引进高端专家106名,本科以上大学生近10441名,其中引进清北等“双一流”高校毕业生431名,较去年增长4倍,呈现人才“净流入”态势,人才层次、结构也显著提升。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改革,强化“双型”城市建设新保障

  滨州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相结合,聚焦突出问题,致力群众共享,持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改革。全面推行资源整合、多网融合、智能聚合、服务联合的全域“全科大网格”。以党建为引领,整合政法、城管、卫健等8个部门原有网格,实现一张网络统筹;全覆盖建设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化服务管理(综治)中心;落实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排查等7项内容的网格任务清单,据统计,乡级网格数量和网格员均减少了50%,社区解决群众问题时间缩短2/3。

  全面实施基层安心工程。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吸引优秀人才向基层流动。面向乡村教师、医护人员和乡镇干部,利用3年时间,建设一批“拎包入住”公寓房,满足基层人才住房需求。目前,1032套试点房已全部开工。在乡镇干部层面,大力实施绩效激励,2020年先后表扬奖励29名“奉献基层好干部”,提拔重用8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进入县市区或市直单位领导班子,92个乡镇(街道)绩效奖励全部兑现。在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层面,采取“直评直聘”政策,打破结构比例限制,破除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特设岗位单独评审,目前,首批1552名乡村教师已获得高级职称。

  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水平,打造“e家大救助”综合平台,对所有救助项目全部实行一网通办、一键核准。9月21日,滨州市“e家大救助”体系正式运行,累计归集了30多万条救助对象数据、5000多万条医疗数据,为解决社会救助错、漏、重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一网统筹”,将16个部门66个救助项目进行统筹通办,覆盖了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相对贫困人口等困难群众,形成了根据困难程度分级分类的梯度救助模式。

  聚焦改革落地,构建“双型”城市推进新体系

  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创新出台了《滨州市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研究确立了10大重要改革事项,深入实施了159项专项改革任务,构建了一套典型引路、分类突破、梯次推进、协调创新的体系,进一步增强了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坚持把督查作为“试金石”,考核作为“指挥棒”,用人作为“风向标”,探索建立了“全程跟踪问效、精准考核评价、结果刚性运用”的督考用一体化“三重”效能考评机制,运用即时奖惩、绩效奖励、干部即时使用等手段,引导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改革攻坚,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实落地。

  破除党员干部“能力束缚”,强力推进干部专业思维、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专”建设,通过开展“双招双引”、金融风险防范等重点工作精准培训,推动干部深度参与项目建设、服务企业等重点工作,着力培育更多“实战型、实操型”干部,推动改革攻坚新突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仕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