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清淤清出汉代古墓,惠民县一次出土14件随葬品!

2020-04-10 09:34:40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近日,徒骇河惠民县段在清淤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在河床下发现一处汉代时期的墓葬。目前,文物管理人员已对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和清理,并出土14件陶器随葬品,种类有豆、罐、鼎、博山炉等,以壶、罐居多,距今约有2000多年。

  据介绍,被发现的古墓葬位于惠民县清河镇杜桥村西侧的徒骇河河床下,面积约500多平方米,距离地面深7米左右。在1965年,徒骇河疏浚施工时已发现墓葬。今年3月10日,徒骇河清河镇杜桥段截流清淤,古墓葬再次露出,河床上青砖、陶罐及瓦片随处可见。

  杜桥村村民苗成良得知消息后,立即向滨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席李象润做了汇报,李象润同滨州市博物馆研究员、山东省考古学会理事张卡,两次赴杜桥村进行堪查。同时,惠民县有关部门也十分重视这一重要发现,决定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1965年徒骇河疏浚施工就发现了古墓葬

  3月28日,记者来到杜桥村徒骇河的东岸边,远远的就可以看到在对面的河床有工作人员正在对墓葬进行发掘作业。

  杜桥村村民苗先生说,现在的徒骇河东河岸还是原来的河岸线,1965年徒骇河在原河道的基础上向西加宽,徒骇河由原先只有30-40米宽4米左右深,加宽至现在河上口大约180米左右,河底80米左右,深7米。“1965年徒骇河疏浚施工就发现了古墓葬,当时人们文化水平低,认知层次也低,老百姓就从河底摸砖拿回家垒猪圈,像我这么大的小孩们就拿回家搭兔窝。同时,也会从河底扥出破罐子,都当做破瓦碴子,后来都摔烂了。”杜桥村村民苗先生说。

  >>>根据发掘出的青砖陶片纹式、墓葬形式及随葬器物推测,葬墓应为汉代墓葬

  跟着苗先生的指引,记者来到了河底古墓葬发掘现场,泥土里夹杂着大量截断的青砖和陶片。陶片较厚,上面有瓦纹、绳纹的纹案;青砖的型制有多种,大的青砖长约50厘米、宽20厘米、厚度7厘米,砖的四面均可见绳网纹,工作人员正在对一座墓葬进行记录测量。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现在是发掘第三天,已经清挖了十几座墓。因为墓葬常年一直在河底,所以墓内已经全是泥沙,1956年疏浚施工时已对墓葬造成了破坏,这次再看破坏已经十分严重,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并已从墓葬中发掘出7件陶器。已经发掘的十几座墓葬均是砖室墓,呈长方形东西方向排列,墓坑大小不一,每座墓之间距离也有近有远,墓砖均为青色砖。都是普通百姓的墓葬,没有大墓葬,其中有几座墓葬带有器物坑。

  “器物坑内并未发现有任何东西,很可惜,也可能墓葬被破坏过。带有器物坑的墓主人级别或者地位要高些。”张卡说。

  从墓葬发现的一个大肚罐器,罐口已破损,罐身下半部分有绳纹,底部不是很平,放起来不是很稳。张卡说,这就是典型的汉代的工艺特点。

  根据发掘出的青砖陶片纹式、墓葬形式及随葬器物推测,葬墓应为汉代墓葬,距今约有2000多年。墓葬出土全是陶器,瓷器是东汉晚期才出现,这个墓是西汉末东汉早期的。现场散落的陶片发现有东周的,也就是说这个遗址应该是延续的时间比较长了。

  “徒骇河沿线周边商周遗址是发现非常多的,由于黄河淤积,汉代遗址发现的比较少。现在发现的这个汉代墓葬群,可以证明周边是有个聚落群。也就是说汉代当时是有人住在这里,才会长期积累下这么多的墓葬。而墓葬一定是在村子外面的,所以要么在这个岸边要么在那个岸边是有比较大的聚落群。”张卡说。墓坑越往西越大,墓室越高,位置越高,时间越早。如果是家族墓应该是老祖宗和子孙后辈的墓。根据目前墓葬的发掘情况,可以定义为家族墓。对研究鲁北地区汉代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4月5日,滨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年会在惠民县文旅局“孙子故园”会议室召开,考察了惠民县博物馆新入库的古墓陶器等物品。工作人员介绍,对杜桥村的古墓葬发掘和清理工作已完成,出土14件陶器随葬品大部分都有残缺,其中汉代时期陶鼎和博山炉是第一次发现,填补了惠民县博物馆的空白。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宫文学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