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氏纪实故事之三:游百川墓与砚台盒

2019-01-17 14:29:00 来源: 滨州日报 作者: 王弘

  

  游百川雕塑。

  近年来游百川的故事在滨州大地非常兴盛,游百川,字汇东,号梅溪,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沙河街道办事处中游村人,生于清道光三年(公元1822年),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辞世。同治元年考中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历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御史、顺天府尹、总督仓场侍郎等职。他为官不畏强权,敢于惩治不守法纪的宗室亲贵,被称为“一代良吏”,游百川一生在中国廉政文化史、治黄史、理学发展史、教育史上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清末重臣,他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做了大量有益于黎民社稷的工作,在《清史稿》和一些历史文献中,对其生平和贡献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游百川治黄事迹。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墓地风水非常重视,认为会影响几代人的运势。为使子孙后代鸿运昌盛、代代兴旺,游百川请了当地有名的风水先生给自己选择墓地。风水先生围着中游村转了一圈,来到村子西面百子淀湾畔,指着这个地方说:“此处地下有一土龙是难得的风水宝地,龙头伸入湾边喝水,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水有龙之地后代必子孙昌盛,飞黄腾达、福寿康宁。”

  

  但该地块属于中游村与后游村交界地,土龙的位置在后游村的地盘上。为了修建墓地,游百川花重金从后游村买了下来,从此导致了两村族人产生间隙,明争暗斗上百年一直延续至今。墓地修葺完善后,游百川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辞世,安眠于土龙相伴的百川墓。然而,风水先生的金口玉言并没言中,不知什么原因,游百川有4个儿子,在老家的3个儿子都子嗣稀薄。现中游村是二子游礼贤儿子游为贞嗣子后人,五代十几口人。小儿子游炳贤后人生活在北京,现有五代孙二十多口人。

  

  游氏族谱。

  《山东省滨县地名誌》记载,游百川次子游礼贤,清代贡生,奉政大夫(正五品,属于文职散官)。孙游为贞,清代贡生,精眼科。四子游炳贤孙子游洪顺(现居北京丰台区,77岁),文革中因受祖上影响,受到不公正待遇,凭着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品德,分配到北京市饮食服务公司下的丰泽园工作。1950、1960年代,丰泽园是国家领导人举行公务宴请外宾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游洪顺有机会为周恩来、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宾服务。

  据说造成游百川后代人丁不旺的原因,是两村之间因墓地引起的纷争。游百川墓地紧贴后游村,后游村南的住户出门就是坟墓,人们感觉很不吉利。自从游百川去世安葬后,后游村运势急剧下降,每年莫名死亡几名青壮年。几年后这种现象引起后游村人的恐慌,各种传闻四处蔓延,有人让每家都在院子南边建一磨坊,里面安置石磨或者石碾,用碾压研磨的方法来破解这个魔咒,同时也破坏游百川家的运势。后来,一名叫老磨的人,在建房起猪圈时,挖掘出一瓣瓣似龙鳞的淤泥疙瘩,非常坚硬,锤砸不碎水化不开(当地人叫浆骨瓣)。后游村人们传说土龙被挖断龙脉了,对后游村的后生们造不成伤害了。不知是巧合还是灵验,后游村人丁逐渐兴旺起来,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渐搬离老村,在现在的黄河五路渤海三十二路以北建立后游新村。

  

  文革破四旧风潮。

  游百川墓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改”和“破四旧”运动中,历经两次盗墓劫难。老人们说第一次掘墓时,游百川的容貌、服饰还保存完好,眉毛胡须仍清晰可见,服饰色泽艳丽,真丝绸缎织品质地优良。有人把他的陪葬物品哄抢一空,就连尸体上的衣物都被扒下来撕成一块块手帕,别在腰上招摇。

  1966年由中央到地方刮起的“破四旧”之风席卷全国,掘墓狂潮令游百川墓又经历一次浩劫。游百川的头骨被人从墓穴中抛出,两个十六七岁无知无畏的冥顽少年怀着对运动的狂热和非理性暴力,对游百川头骨进行了敲打并踢入湾塘的侮辱性攻击。然而后续的故事不知是凑巧还是因果循环,这两个少年都在青壮年时死于非命。尤其是敲打游百川头骨者,在建筑工地,被塌方的房梁砸中头部而亡。说到这些人和事,人们仍唏嘘不已,有名有姓都是比他们年长不了几岁的庄乡邻里,亲自见证不得不让人感叹因果循环。

  

  土龙龙头伸入百子淀。

  来到中游村西的游百川墓遗址,紧贴后游老村南苇草丛生中一座高大的土堆,游森恩书记说“这就是游百川的坟墓”。看到眼前的一切,我有些哑然。与想象中的差距太大,孤零零的一座高大坟墓寸草不生,与周围的杂草形成鲜明对比,没有墓碑,据说以前坟的前方有个大石桌,现在也不见了踪影。(经考证,因游百川是被罢免官员,去世后不允许立碑)。不远处一座房屋的墙角处有一块石磨盘,看样子年头很老了,游书记说是修整坟墓时从墓穴里挖出来的,这更增加了后游村用石磨来镇压破解土龙传说故事的真实性。

  听了很多故事,有的真实,有的虚幻。虽然土龙、百子淀等故事都是传说,而游百川墓地西南方一块20米*40米见方的池塘,方方正正,像为百川公安置的一方砚台,老百姓都叫它“砚台盒”。

  

  砚台。

  “砚台盒”的由来不知是早就有这方池塘,还是百川公修墓时特意为之。这种墓地的布局比较奇特,亦或许是当年的风水先生点化而来。如今“砚台盒”依然端坐在游百川墓地的西南方向,池水静谧无波无澜,水质清澈充盈,像随时为博学多才的百川公挥毫泼墨而准备着。已过了蛙鸣呱呱,秋虫唧唧的时节,百子淀的芦苇已经干枯,芦花早被荡涤的无影无踪,风吹苇荡沙啦啦地响,隔着百子淀眺望西边的百川墓,透过枯草掩映,西南方向一抹耀眼的银白向人们提醒着那枚陪伴百川公百年的“砚台盒”。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丽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