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山东快书传人赵方彭:说书37年 传承发扬魅力乡音

2019-01-15 20:29: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李露 韩金枝

  

  赵方彭

  

  赵方彭整理自己的演出服

  

  赵方彭随身携带的鸳鸯板

  

  赵方彭父亲用过的快板,距今大概有50年了

  

  40余年前的快书道具醒木

  

  赵方彭部分获奖证书

  大众网滨州·海报新闻1月15日讯记者 李露 韩金枝)“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1月15日上午,中国曲艺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演出协会会员曲艺演员赵方彭在位于邹平市的家中客厅穿上了大褂,拿出快板,兴致勃勃地表演起了他说了37年的山东快书经典选段《鸳鸯楼》。

  以父为师自幼耳濡目染,坚持说山东快书37年

  赵方彭,1969年生,邹平黛溪街道西关人。与大多数传统艺术家的经历相同,赵方彭的山东快书道路源于他的父亲。父亲赵宗文为山东快书杨派第一代传人,曾为邹平曲艺队副队长,主攻山东快书、评书、相声。受父亲的影响,自幼耳濡目染,年仅12岁的赵方彭渐渐对山东快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说就是37年。“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2008年,我拜山东快书高派传人李忠俊先生为师,所以我是杨派也是高派的第二代传人。最早开始接触的是山东快书,之后是相声、评书、小品等曲艺门类。山东快书作为山东最具地域文化的表演形式,一直是我们山东人的名片。”赵方彭说。

  赵方彭介绍,山东快书在中国有两大门派,高派和杨派,高派山东快书注重于表演的功架和表情,杨派讲究的是唱词。整体来说,山东快书从山东的地域曲种发展为全国的大曲种,离不开中国最负盛名的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高元钧先生的付出。山东快书原本叫滑稽快书,因以说武松故事为主,在乡间陌里又名说武老二的、唱大个子的。1946年6月份在上海才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开班收徒上网讲课,让山东快书走进千千万万个家庭

  “我现在有入门弟子3人,学生有几十人。在邹平黛溪小学和黛溪幼儿园都办过培训班,现在我还开设了网络课程,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山东快书的传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赵方彭说,目前喜欢听山东快书的人并不在少数,他经常在各地进行公益演出来宣传山东快书这一表演艺术形式,力争让更多的人了解山东快书,学习山东快书,将山东快书发扬光大。

  赵方彭告诉记者,他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时候,是在室外,还下着大雪,从他走上舞台的第一刻起,面对如此寒冷恶劣的天气,底下的观众却没有一个人离开,让他非常感动。由于当时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加之天气寒冷,赵方彭手打的节奏出现了偏差,虽然完成了演出,但却让赵方彭一直感到内疚。自此他苦练基本功,为的就是不辜负观众的期望。“像许多艺术形式一样,山东快书也需要每天坚持练习基本功,打板和背词,我每天不管再忙,花在这上面的时间也要有2个小时左右。”赵方彭说,山东快书从1959年定名之后,进行了改良,把口头语、低级趣味的笑话等荤口摘除,山东快书开始走向了更大的舞台。后来,山东快书在人们的视线里沉寂了一段时间,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快书曲种好,但是人员队伍要壮大,当时仅流传于部队,地方上的少,这就需要有人来把这项艺术形式传承下去。

  “山东快书最大的魅力在于亲切,是属于山东人的乡音。它来自于民间,又反哺民间。”赵方彭说,尽管现在他也在从事文化其他相关的工作,但是山东快书对于他来说是本体,是不能丢弃的一部分。山东快书需要人来继承,看到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对山东快书充满兴趣,赵方彭很是欣慰,他希望可以多做公益培训班、公益演出,让更多地人认识山东快书,让山东快书走进千千万万的家庭身边。

初审编辑:卢志强

责任编辑:刘仕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