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从传统水利中孵化出生态水利

2018-09-27 09:01:00 来源: 滨州日报 作者: 周昆 刘电辉 娄延峰

  

  

  

  

  2018年5月9日,《滨州日报》一版刊发关于十年林水会战的总结性报道。

  滨州日报 记者 周昆 通讯员 刘电辉 娄延峰

  1998年11月30日,《滨州日报》一版刊发了题为《我区隆重举行小开河引黄工程通水典礼》的报道,对当时备受全区人民关注的小开河引黄工程通水现场热闹的场景进行了报道。文中写道:“地委、行署决定缓建地委办公楼,集中资金搞水利,并承诺三年工程一年干完,年底向下游送去‘幸福水’,今天终于向全区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答卷。”“小开河引黄一期工程仅8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施工任务,共投资1.2亿元,当年建成当年见效,这在我区水利工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作为标志,小开河工程拉开滨州公共水利事业的历史新篇章。之后,历经十年的林水会战,更让滨州从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大步迈进。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夏秋之交,鲁北平原腹地,小开河沉砂池。站在垂柳依依的堤岸,一边是树林掩映的稻田,秧苗伸展拔节,吐穗扬花;一边碧波万顷,蒲苇荡簇拥的湖心岛上,原生杂木荫蔽,早已是鸟儿的天堂。路为骨、水为魂、林为韵、林水相宜,一派鱼米之乡的标准景致。但就在10年前,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盐碱涝洼,“晴天白茫茫,雨天水汪汪”。

  “当初选址在这里建设沉砂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地方‘兔子都不拉屎’。”作为小开河管理局局长,王景元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小开河是一条1998年底建成通水的引黄灌渠,当时的滨州地委、行署缓建办公楼,举全市之力建设这条灌渠,主要目的是缓解北部县区42万人口的人畜吃水问题。“2008年林水会战开始后,我们充分利用它引来的黄河水、沙,对域内的盐碱地进行工程化改良,植树造林、涵养植被,整个灌区的生态环境全面改观——2010年12月,小开河沉砂池,连同上游51.3公里引水渠两岸,通过国家水利部评审,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小开河的今昔,是滨州生态水利建设的缩影。2008年春,滨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市9600平方公里范围内,展开以生态水系构建为核心的“林水会战”工程,在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区开启了以水生态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十年契而不舍,全市累计投入200多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7268项,疏浚河渠14509公里,新增蓄水能力2.3亿立方米;建设“旱能浇、涝能排”的高规格方田300万亩,发展特色林果种植面积100万亩,年产量达到97.4万吨;完成合格造林156.2万亩,建设国家、省级湿地公园17.6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6.8%提高到26%……产业兴旺,乡村美丽,因为水的浸润,滨州城乡告别盐碱荒蛮,向“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华丽转身。

  1998年11月30日,《滨州日报》一版刊发的关于小开河引水工程通水典礼的消息。

  变“水瓶颈”为“水支撑”,林水会战激发一场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革命

  渤海之滨,黄河之洲,滨州因水得名。然而恰恰因为水资源严重匮乏,滨州自古就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区——年平均蒸发量1805.8毫米,降水量仅为564.8毫米,且集中在7、8、9月;退海之地,全市70%以上的区域地下水矿化度大于3毫克/升,无法利用。受制于盐碱、干旱,河海之间的广袤土地种棵树难如“在石头上栽葱”,农业生产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群众吃房檐水、沟塘水,每遇旱年这些苦咸水也没法保障。

  优化生态环境,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水,是关键。

  作为传统的黄灌区,在小开河之前,全市共有引黄灌区12处,均建于上世纪50年代,设计灌溉面积280千公顷。由于灌区投入不足,配套差,效益差,很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88—1992年,滨州地区利用世行贷款和“两黄”开发(黄淮海平原开发和黄河三角洲开发)机遇,先后对簸箕李、韩墩、白龙湾、道旭、张桥、大道王、胡楼等灌区进行了技术改造。至1996年,全区引黄灌溉面积由1987年的131.25千公顷增加到306.48千公顷。即便如此,滨州北部县区农业生产、人畜吃水依然无法保障。从1993年开始,在簸箕李、韩墩两灌区之间的高亢地带,开始进行“小开河引黄灌区扩大治理工程”。1998年11月28日,小开河一期工程竣工输水,滨城、阳信、沾化、无棣4县区21个乡镇557个自然村、30.3万人解决了用水问题。作为标志,小开河工程拉开滨州公共水利事业的历史新篇章。

  2008年初,滨州市委、市政府以打造“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城市品牌为目标,在全市范围展开林水会战。基于滨州市水系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全市水系被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布局规划,通过“拦、蓄、调、引、疏”等工程方式,构筑供水保障、农田水利、防汛抗旱和水保生态“四大体系”,破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痼疾,引领社会经济发展。

  构筑生态水利体系,变“水瓶颈”为“水支撑”,滨州有过成功尝试。2003年起,滨州展开以“四环五海,生态滨州”为品牌的城市建设,通过挖土筑路、取土成河,巧妙地将大面积盐碱涝洼地变废为宝,构筑起外有环城公路、环城水系、环城林带和环城景点“四环”环绕,内有五个大型水库(五海)、72片湖面错落,人工河沟联湖海的城市水系。水利建设将交通、城建、园林、旅游等串联为一体,为城市营造出“水晶帘动微风起,楼台倒影入池塘”的人居环境,形成了“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的城市特色。

  以城乡全局为目标的“粮丰林茂,北国江南”,是对以城市建设为重心的“四环五海,生态滨州”更高层次的继承与发展。以生态水系构建为总抓手和主战场,林水会战涵盖了桥涵配套、节水灌溉为重点的方田建设,以特种养殖、林下经济等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培育,以农村自来水入户为重点的平原水库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以公路“三通”和村居净化、美化、亮化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湿地保护与修复,城乡景观创设、水文化构筑培育等的方方面面,不啻为对滨州9600平方公里城乡的一次深层次再造。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全局化统筹,工程化推进,战役化攻坚

  为确保打赢“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林水会战,滨州市委、市政府下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的决心。全局化统筹,工程化推进,战役化攻坚,为林水会战蒙上鲜明的工业思维特征。

  坚持规划先行,滨州市水、林、路、生态、产业通盘整合,编制出台《滨州市“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发展规划》,为林水会战总体思路、任务目标、资金筹措、实施保障等各个环节制定出详尽的“路线图”,明确了“时间表”。同时成立由市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财政、发改、国土、水利、林业、农业等各有关部门和各县区组成的工程指挥部,打破部门条框,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林水会战分解为“绿色生态、水系生态、农业生态、乡村生态、路域生态”五大示范工程,各年度目标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部门、乡镇和具体人,水网、林网、路网、方田网“四位一体”,按照标准化和项目化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偕同推进。

  以方田建设为例,牵涉到引黄灌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库与河道雨洪水资源利用,骨干河网防洪除涝,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等诸多方面。2008年开始,由市级全盘统筹,县级搞万亩方,乡镇抓千亩片展开方田建设,对全市低产田进行全面改造。所有“方”“片”项目严格遵循规划布局、水源配置、技术标准、稽查验收、管理体制、调度运行“六统一”原则,实施沟、渠、路、林、桥、闸、涵综合配套。

  十年林水会战,全市累计清淤疏浚河道、渠道14500余公里,打通路域水系547公里,300多万亩盐碱涝洼地改造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广泛应用,推动农业生产抗灾防汛和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全市粮食产量实现连续十年增长。

  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和谐联动,推动林水会战持续深入

  林水会战工程浩繁,投资巨大。资金,成为当时仍未扔掉“欠发达”帽子的滨州面临的最大难题。为此,市委、市政府建立政府引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充分利用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推动林水会战持续深入。

  一方面,在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涉农资金项目支持,用足用好各项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市级财政每年安排3200万元以奖代补配套资金。奖补资金视各县区林水会战年终考核情况兑现,并逐年提高,2017年提高至9000万元。另一方面,把林水会战与土地流转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全域旅游相结合,吸引专业公司、龙头企业、大户、农民投资、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林水会战,实现了社会得绿、企业得利、农民得益的多赢局面。

  通过探索“政府租赁土地、公司化运作”模式,建立健全集体林权制度和绿地认建认养等工作机制,全市建设秦台、思源湖、双河、益丰等14处万亩生态林场,完成黄河、小清河、徒骇河、潮河等骨干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建设起大规模沿岸防护林带。全市干线道路沿线、大型灌渠两岸全部得到高标准绿化,成为一条条“景观带”、“风景线”。

  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有效破解了资金瓶颈;而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带来的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机制长效化,则显著提升了林水会战的效率。截至目前,林水会战累计投入已超过200亿元。政府引领,市场跟进,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和谐联动,在全市范围内迅速营造出有渠必有林、有河必有林、有水必有林,林水共生的生态格局,推动滨州由“水瓶颈”向“水支撑”快速演进。

  生态优化带来产业变革,赢得群众支持,成为林水会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引黄济青渠首,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打渔张森林公园以南,一个个绿树掩映的标准化虾池与一块块棉田井然错落,蔚为壮观。养殖户靳永波正在投放饵料,虾群踊跃,跳出水面一米多高。林水会战中,博兴县乔庄镇结合方田建设挖虾池、修台田,尝试对虾养殖。“一亩池至少收虾750公斤,大概收入1.8万元。”8个虾池丰收在望,靳永波嘿嘿憨笑:“2011年,全镇大概有600亩,现在已经超过12000个池,3万多亩了。原先的涝洼地都变成了聚宝盆。”

  上下同欲者胜。林水会战深刻改变了滨州的生态环境,引发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群众的支持,也成为林水会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一河清泉水、一道风景线、一条产业带”。林水会战从谋局起,就将高效农业培育作为重点工作,力求通过特色林果和林下经济的“规模化、立体化、生态化、效益化”,实现增绿增效同步,增收增福共赢。各县区立足自身特点,积极构建“一县一品”的特色林果格局。目前,全市林果种植面积100万亩,果农人均收入连续5年超过8000元。沾化、阳信、无棣、惠民四个县区,先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中国鸭梨之乡”“中国枣乡”和“中国蜜桃之乡”。全市林下经济面积超45万亩,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品牌效应突出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2017年,全市粮食加工、畜牧水产产值均超千亿大关,与高端铝业、新型化工、家纺纺织一起,成为支撑滨州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

  与此同时,林果产业与特色种养催生的生态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沾化区下洼镇依托冬枣标准化示范园创建的AAA级旅游景区,阳信县借助梨花会开展的观赏梨花游,惠民县大年陈的万亩桃花游等,与黄河风情带,全市14处万亩生态林场,17处国家、省级湿地公园一起,成为新的生态旅游热点,构筑起滨州全域旅游的基干。

  从“鸟无枝头栖,人无树乘凉”的盐碱荒滩,到“低头见绿荫,抬头见鸟飞”的“粮丰林茂,北国江南”,林水会战,催生了滨州的生态革命。通道连绿、水系扩绿、村庄兴绿、林下透绿、湿地添绿、产业富绿,也让滨州这座地处生态脆弱地区的城市完成精神气质的蜕变——几年来,滨州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文明城市提名奖以及“2016中国最干净城市”等荣誉称号,并成功入选“2017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

  2017年,为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示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绿满齐鲁,美丽山东”国土绿化行动,滨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林水会战“提档升级”的工作新要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在更高质量、更高水平上实现全市“美丽经济”新突破。

  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秦皇河公园,有南开大学叶嘉莹教授题写的一副楹联——“一水带名洲入眼风光骄鲁北,千秋遗厚泽惠民功业忆秦皇”。林水会战,实现了滨州从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的嬗变,成为滨州科学发展的“生态名片”。水润滨州,城乡旧貌换新颜,彰显着市委、市政府“执政为民、绿色发展”的政治情怀。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徐明月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