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区排水防涝系统经受住台风三连击考验

2018-08-27 10:39:00 来源: 滨州日报 作者: 任斐

  今年入汛以来,“安比”、“摩羯”、“温比亚”三个台风先后影响我市。尽管有着好听的名字,但这三个台风的威力着实不小,带来的大风及强降雨天气更让我市城区的排水防涝系统面临了一次次“大考”。尤其台风“温比亚”,在8月19日6时至20日6时给我市城区带来131毫米的降雨,达到了大暴雨的级别。

  在三次台风“大考”中,面对降雨持续时间长、雨量大且集中、地表水分饱和难以吸渗等严苛的“考题”,我市城区排水防涝系统整体排水顺畅,雨停后道路积水排除及时,交出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单”。“几次强降雨结束后4小时,城区大部分路段积水基本排空,个别路段积水在强降雨结束后12小时排空。”市住建局市政工程管理处副主任李守华向记者介绍,自2011年以来,我市先后实施了多个防汛工程建设,并分批对城区雨污水管网进行了系统整治,使城区相关路段及区域的排水防涝能力得到成倍提高,优化完善了城区道路排水防涝体系和强排布局,取得积极成效。

  自2011年起实施多项防汛工程,显著提升城区排水防涝能力

  “我市地处鲁北平原,地势自然比降小,雨水汇集排除时间比较长,容易形成内涝。”李守华向记者介绍,从气候上看,我市汛期内降水较频繁,降水时间集中、强度大,局部性暴雨时有发生,极易形成道路积水。

  城市道路的排水防涝能力,往往取决于地势、排水管道和暗渠的坡降度及断面大小、排水系统的通畅程度、强排泵站的辐射范围及离河道的远近等。尽管我市在地势等自然条件上不占优势,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防汛工程建设,显著提升了我市城区排水防涝能力。

  自2011年起,我市先后实施了老城区渤海七路、黄河一路、黄河五路、黄河四路道路及排水综合改造工程,新城区阳光东路长江一路片区排水防涝改造工程和道路路口排水防涝改造工程,在改造路段新建部分雨水管道,并对原有排水设施进行清淤整治,从根本上缓解了改造路段的雨后积水问题,大幅提升了路面承载和排水防涝能力。泵站强排雨后积水是地势平坦城市防汛排涝最有效的手段,2011年以来我市新建6个、改造2个排水泵站,提升了老城区防汛排涝能力,优化了城市防汛强排布局。2013年至2016年,分三批对渤海五路至渤海十八路、南外环至北外环范围内雨污水管网进行系统清淤整治,并治理混接、错位、损毁、缺失的排水管道及附属设施,使城区的雨后积水能够正常下泄,保证汛期城区的排水通畅。

  今年,我市又启动了老城区四条道路雨污分流及道路改造工程,对黄河六路(渤海五路至渤海十路段)、渤海五路(老大坝至黄河八路段)、黄河三路(渤海五路至渤海十一路段)、渤海六路(黄河一路至黄河八路段)实施改造。目前其中两条道路的工程进度已经过半,10月工程完工后,改造路段将实现雨污分流,进一步完善城区排水防涝体系。

  强降雨后4小时城区大部分路段积水能基本排空

  “目前,我市城区大部分路段可以实现强降雨后4小时道路积水基本排空,排水效果比较理想。”李守华说,城市排水系统有一定的设计标准,在出现大暴雨等级别的降雨时,道路出现积水不可避免,但我市城区道路积水能够及时排除,不会对城市交通和市民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以台风“温比亚”带来的降雨为例,自8月19日下午开始降雨逐渐增大,雨量大且集中,一定时间内的降雨量远超出城区排水系统的排水防涝能力,8月19日晚上我市城区部分路段出现积水,但积水排除速度比较理想。到8月20日凌晨2点,除老城区个别路段外城区道路积水已经基本排空。

  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明确规定,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中心城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2至3年,即雨水管渠可抵御2至3年一遇的暴雨,现在我市城区大部分路段雨水管渠可以达到这个标准。

  但在几次降雨后也发现,我市城区部分建设时间早、排水管径细、雨污合流,以及地势低洼、远离排水泵站和泄洪河道的路段,比如黄河二路(渤海八路至渤海九路段)、黄河三路(渤海五路至渤海六路段)雨后积水严重,下泄缓慢。对于这些路段,我市相关部门将查明原因,研究提出年度防汛排涝工程投资计划意见,分批实施改造,提升排水防涝能力。

  我市列入首批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未来实现对传统排水系统的减负和补充

  除依靠管网、泵站等设施进行排水外,近年来我市还积极践行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于2016年成功入选全省首批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是全省5个入选的设区市之一。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可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市住建局城建科科长鲍松涛介绍,海绵城市优先强调利用“海绵体”实现对降雨的就地消纳和利用,城市中已有的河湖、湿地、绿地,以及植草沟、下沉式绿地、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都是“海绵体”。通过保护、修复以及新建“海绵体”,降雨后雨水首先通过“海绵体”实现下渗、滞蓄、净化、回用,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

  自2017年以来,我市先后实施了北海片区、秦皇河北部片区、蒲湖片区以及中海片区等海绵城市改造项目,通过建设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生态驳岸、湿地以及绿地滞留改造等增加“海绵体”的面积。鲍松涛说,通过海绵城市的逐年推进,未来力争实现对传统排水系统的减负和补充,计划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的目标要求,将至少75%的降雨实现就地消纳和利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丽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