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振:艺高心细 在“穿针引线”中挽救患者生命

2018-08-09 09:39: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苏建军 方占明

  

  王国振(右二)和病人家属讨论病情

  大众网滨州8月9日讯记者 苏建军 通讯员 方占明)比起外科手术室“刀光剑影”的豪迈,心内科的支架手术看起来更像是“针线活”。不少人好奇,心脏支架这个耳熟能详的器械,是如何从手腕上的一个小缺口,放进心脏血管中去的呢?带着同样的疑问,大众网记者走进了阳信县人民医院心内科,通过和心内科医生王国振手术时近距离的接触,了解其中的秘密。

  

  王国振对病人进行支架手术

   借助“重器”:凝心聚力“焦点透视”

  医生的时间是按秒计算的。早上9点,阳信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生王国振等人刚巡查完病房,他的心血管团队就奔向导管室。

  在导管室,已经有一名患者躺在手术台上。该患者姓张,现年67岁,血管出现堵塞,必须做一次支架手术,把血管打通。心脏介入不像传统的外科手术那样要“开膛破肚”,而是通过细小的导管,经血管到达病变部位,由此进行操作,完成诊断和治疗。

  旁边的造影机已准备就绪。“机子启动后有辐射,心脏介入手术的医生需要穿防护服。”王国振一边说着,一边“全副武装”。铅制的围裙、背心、腰带、围脖、帽子、面罩等,加起来重达三四十斤,全部都要穿戴好。

  “人体的血管是通向心脏的天然通道,而介入手术就是沿着血管进入心脏而完成的。”王国振说,造影机的X光技术给了医生一双“透视眼”,通过造影可以看清极为细小的血管,但每次都是一次射线的释放。“所以,某种意义上说,医生是损耗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患者的健康。”

  疏通“管道”:施展妙手“一线穿针”

  从造影机上看,老张堵塞的血管已几乎看不到末端。“你看,只剩下一丝血液通过,仿佛一根线。”王国振说,如果血管完全堵塞就很可能要了人命,医生经常称这种情况为“命悬一线”。

  “血管堵塞就好比管道淤积,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疏通这个管道。”王国振解释,“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通道进入血管。最常见的是选择手腕上的桡动脉或者大腿内侧的股动脉。血管内并没有类似皮肤上的痛觉神经,因此血管内操作不会引起疼痛。很多患者错误地认为,这么长的管子进入心脏会非常疼痛,其实不必担心。”

  医生通过导管,在距离病变部位约1.5米的位置,操作细如发丝的导丝通过“管道”,进而建立轨道,最终植入支架打通血管。冠状动脉狭窄时,留给医生的通道远比普通的针眼小,甚至没有,因此说是“穿针引线”,可实际的难度远比想象的大。“一旦判断错误,‘针’(导丝)可能穿出血管。”

  精准“支架”:撑起血管“枯木回春”

  顺着导管,王国振将一个包裹了金属支架的球囊送入病变部位的血管,将球囊充气,用大约10倍大气压的压力将金属支架撑开。这样,病人的生命“管道”就被打通了。

  “支架安放好便会保持形状,支撑住狭窄部位。”王国振刚说,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治疗上医生经常提到一句话,“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这类病人一般要求在12小时内疏通闭塞血管,越早开通血管,恢复心脏功能的成功率越高;但由于心脏出问题,手术风险也较大。急诊支架手术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其实,这个“针线活”并非深闺绣花,而是一场命悬一线的“战斗”。这些为心脏供血的血管有时堵塞得只剩下一线,手术一旦有个闪失,常常就危及生命。同时,此项技术对精准程度要求很高,因此,对医务人员的技术、体力和奉献精神都是巨大考验。

  据了解,王国振先后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进修学习,2017年考入国家卫计委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继续深造,系统学习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掌握了心血管疾病最新理论、最新技术和最新的治疗方法,成为阳信县第一位到卫生部介入培训基地系统培训的医生,并获得冠心病介入诊疗资格。进修学习期间先后发表国家级论著《联用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评价》《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分析》。今年以来,阳信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共开展此类手术30余例,为当地患者解决了实际困难。

初审编辑:王亚明

责任编辑:徐明月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