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百年皮鞭作坊:70道工序制一根鞭子

2018-07-31 08:58:00 来源: 滨州日报 作者: 记者 刘清春 实习生 韩学玮 通讯员 韩俊华

鞭子舞起来,宛若蛟龙

  看过《雍正王朝》的观众,肯定对皇帝上朝前的“响鞭”仪式印象深刻。其实,根据史料记载,朝廷响鞭在宋代就有,明清宫廷用的格外多。如果想看看地道的制鞭过程,看看老把式漂亮的甩鞭子功夫,那么,黄河畔的南郭村一定不能错过。

  这个村位于惠民县李庄镇。在李庄,制鞭是车马挽具老手艺的一种,几十年前,李庄各村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在做车马挽具。今天,赶大马车的人少了,皮鞭销路少了,南郭村仅剩郭振珉一家仍执着地传承着这几百年的老手艺。

钩子挂在门上,就开始割皮条

  推开郭家院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摞泛白的干扁牛皮,“牛皮味”弥漫着整个院子。

  主人郭振珉从屋内走出来,热情、憨厚地打着招呼。

  “这都是做鞭用的牛皮。”郭振珉引我们看向南屋。在那,整个屋棚堆满了晒干的牛皮,有一人高。

  “这些牛都是皮鲁西黄牛皮,而且最好是牛屁股上的皮。”郭振珉说。

全牛皮手艺做起来不容易

  客厅就是郭振珉的作坊,在屋里,皮革味更浓。茶几上放着几根成品,小号鞭子有拇指粗细,长一米五,大的健身鞭更粗长,有三米多。

  门侧,放着郭振珉平时制鞭的工具,是一个半人高的木架。因为常年使用,这架子磨得是又黑又亮,上面挂着各种打磨工具,打磨皮条的地方有深深的勒痕。

  “小鞭子一天能做俩,但是大鞭子两天才能做一个,非常耗功夫。”说着,郭振珉演示起来。

郭振珉和妻子配合默契,这活就需要两人来干

  他把一根宽约一公分左右的牛皮绑在钩子上,右手带上皮套抻直皮条,手指左右翻飞几下,仿佛手中拥有魔法,鞭梢的雏形就形成了。由于长时间的摩擦,手上的皮套有了深深的磨痕,郭振珉的手也有了些许变形。

  随后,郭振珉一手拿着鞭柄,一手抚着鞭梢,仿佛看着自己的孩子,说着:“做一根鞭子要经过七十多道手序,例如去毛、削皮、抻皮、上油、加温、割条、编打。现在这些程序已经简化了一些,但还是要全程手工操作。现在这种的皮鞭需求量减少,做的人也少了,都出去打工了。”

木头压

  只有郭振珉和妻子务农、做鞭两不误,他说:“小鞭大约一百五十元一根,大的四百到六百元不等”,一部分小鞭、鞭梢发往东北批发市场,主要用于放牧,另一部分当做健身鞭售卖。

  “老一辈的手艺比我更细致,我自叹不如啊。”作为非遗项目传承人,已经走进魏集古村落景区开店的郭振珉很谦逊,至今对老一辈的手艺心怀崇敬。

郭振珉面前的木架子,是他自制的制鞭工具

  “我家做这个,已经有四五代人了。我从高中毕业就接了这个活,也不断研究能不能用机器代替手工。可是每一张毛皮不一样,所剪裁的每一根皮条粗细也不一样,所以说,还只能用手工处理。”郭振珉说。

郭振珉自豪地向记者展示自己的手艺

  采访结束后,郭振珉拿着长约三米的健身鞭来到院子,为记者表演甩鞭。只见他大臂一挥,鞭子犹如一条长龙在空中飞舞,伴随着“啪”一声巨响,震耳欲聋。他每一次腰的扭动,胳膊的挥动,都威武凛冽。看不到鞭梢打在哪里,只看见鞭身的影子。那每一次惊天声响,都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战场上。

鞭子如风,看不到鞭稍,只看到影子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丽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