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航天人周国防:我负责给火箭加注超低温燃料

2017-11-24 09:03:00 来源: 滨州传媒网 作者:

周国防(左二)和战友在发射架前合影

  1990年12月,周国防参军入伍到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在这里,这个名字叫做国防的年轻人,切切实实地为了共和国的航天事业和国防事业从事着特殊的工作,参与过1996年到2001年之间的在西昌发射的几乎所有卫星的火箭超低温燃料的加注,为火箭提供了强而有力的动力支持,2001年转业回到滨州,现在滨州元格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工作。

  1990年12月份,周国防参军,“参军是因为小时候对军人充满尊敬,但没有想到的是从事了高科技的航天卫星发射事业,而且还成为了关键部位的能手,并在一次设备测试中发现了不合格产品,由此改变了以往的一个设备检测方法,荣立了三等功。”面对着记者,周国防很是感慨。

  新兵训练对于这些新兵来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可这也是他们从社会青年成长为合格军人的必由之路,其中包含的意义至今还影响着他们,“训练中养成的军人作风,现在还影响着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事从不拖泥带水,等等。”

  1992年4月,新兵下连后,周国防并没有在西昌基地,他去了位于贵州省的贵阳测控站,在这里负责警戒工作,“人们说,测控站是卫星的导师,是卫星的医生,是卫星的保姆。贵阳站的作用很重要,除了负责警戒,我还参与过火箭残骸的搜寻工作,将这些残骸保护好,护送到有关部门研究,上面有很重要的一些数据。”

  1994年9月份,周国防被推荐到位于昆明的总装备部指挥学院士官系电子专业学习,熟悉各种电子设备,既有理论学习,更有实操课程,“我们去市场上买回来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的零部件,回来后自己动手组装好,而且老师还会经常将你的零部件搞一个‘小破坏’,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修复好整个机器,培养大家的动手实操能力。”

  1996年7月毕业后,周国防被分到了西昌发射测试站动力师从事低温发动机安装测试和燃料加注工作,时隔四年多后,周国防才真正到西昌基地服役,且在关键岗位上一干就是五年。

  西昌测试站工作期间,周国防又学习了机械的组装工作,对火箭发动机进行组装后的水平、垂直测试,“零部件到了之后,我们得进行测试,合格后再组装,不合格的坚决退回,1997年8月份菲律宾马部海卫星发射,有关技术人员检测部件合格后,我又进行了检测,发现低温发动机上的一个点火器有问题,它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可以点着,这就改变了以前所采用的测试概率的方法,证明这个概率法是存在问题的,从这颗卫星之后,所有零部件必须百分之百进行测试,因为这个事情,我荣立三等功。”

  除了低温发动机的测试安装,对于周国防来说,燃料加注是另一个极为关键的工作,其中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使用液氢和液氧作为混合燃料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就叫低温发动机,液氧的沸点为摄氏零下183度,液氢也要保存在零下253度。这些超低温燃料的加注对于保存、输送、加注管道和发动机本身都是一种严峻严苛的考验。”

  “发射架就是我们的工作台,加注时的管道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扛得住超低温,即使这样,我们还得随时检查管道上的螺丝钉,低温会让一些螺丝钉随时弹掉,我们就得及时换个新的加上,管道和发动机的接口是个很关键的部分,我们称之为‘三连体’,加注时人工固定好,发射时自动脱落,为此,得随时做好这里的除霜,低温让这里很快就结冰,如果不除好霜,发射时不能脱落,火箭就会被管道拽住,后果不堪设想。另外,这些燃料见不得一点火星,我们加注时穿着特殊的防静电工作服,扳手也是纯铜打造的,因为燃料会不停地挥发,从发射前的负8小时开始加注,一直加注到发射倒计时的负2分钟,这个过程是很艰巨的。留给我们的撤退时间也只有15分钟,整个过程紧张得不得了。”

  2001年,周国防转业回到滨州,但这些特殊的经历将陪伴他一生。(滨州传媒网)

初审编辑:曹亮

责任编辑:李丽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