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海洋经济去年实现总产值550亿元

2017-03-21 07:55:00 来源: 滨州日报 作者: 孙文杰

  滨州日报3月19日讯 日前,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2016年,全市海洋与渔业系统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年实现水产品产值62亿元,渔业总产值135亿元,海洋经济总产值550亿元,渔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突破1.9万元,全市海洋与渔业工作实现“十三五”开门红。

  服务重大基础设施用海,全市9宗用海申请获批

  2016年,市海洋与渔业系统全力服务重大基础设施用海,全市9宗用海申请获批,面积210公顷,破解了困扰我市港口建设6年多的瓶颈制约问题。全面落实海域使用权“直通车”制度,协调滨州港务集团等8家用海企业办理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4.28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

  市海洋环境监测站顺利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复查变更评审,持续开展国家、省指令性监测和海洋工程跟踪等服务性监测,海域动态监视监管能力进一步增强。市海洋预报减灾中心全面建成启用,每天通过网络、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向社会发布海洋环境预报;促成国家海洋局减灾中心和市政府签订协议,建成了全省首个国家级海洋减灾工作联系点,海洋预报减灾软硬件设施和业务化运行在全省领先。

  启动实施沿海高效生态渔业产业带和沿黄高效健康渔业产业带“两带”开发

  立足我市渔业资源和产业优势,市海洋与渔业局2016年启动实施了沿海高效生态渔业产业带和沿黄高效健康渔业产业带“两带”开发,带动了全市渔业发展提质增效。

  2016年,我市对虾优势主导产业日益壮大,全市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达到70万亩,全年实现产量7.6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2/3,无棣县建成了国内单片面积最大的工厂化对虾养殖车间13万平方米。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渤海红”扇贝、南美白对虾“科海1号”、太平洋牡蛎等新品种引进试养效果良好;各县区积极推广“上光下渔”、参虾混养、鱼虾混养、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控温生态养殖等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有力地推动了渔业提质增效。全市认定“三品一标”水产品127个,认定面积达到68%。无棣卤虫卵获农业部认证地理标志产品,博兴县和沾化区成为全省首批通过农业部验收的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分列全国第六、第七位。

  海洋渔业增殖放流工程放流各类苗种3.8亿单位

  我市积极推进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实施,新建护岸和堤坝700米、路基4000米。全市近岸海域海水质量保持稳定,符合海洋功能区划要求。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全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七个试点”之一。

  2016年,我市投入专项资金1200万元,开展了海洋渔业增殖放流和“清水入城·放鱼养水”工程,在秦皇河、三河湖、惠民环城水系和近海放流各类苗种3.8亿单位。博兴麻大湖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市省级以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达8处,面积20万亩。

  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海洋渔业科技创新团队

  2016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级海洋渔业科技创新团队,聘请了包括泰山学者、国家和省渔业创新团队首席等38名专家教授作为高级顾问,组织全系统35名专业技术人员、全市18家涉海涉渔骨干企业和渔民专业合作社加入团队,建立起一个高标准、规范化、实用性的科企对接平台,为全市海洋与渔业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力。

  我市海洋与渔业科技发展成效纷呈,其中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和3个省现代农业创新团队与市局、沾化、无棣、博兴、北海政府(管委会)分别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保护区管理局成功申报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科研项目,沾化区建成了国内先进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贝类创新团队综合试验站落户我市,全市渔业创新团队综合实验站达3处;海城集团成立了环渤海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研究院,与12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致力打造国家级产业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开展海洋监察和渔业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

  市海洋与渔业局扎实组织开展“海盾”、“碧海”、“护航蓝区建设”等海洋监察专项执法行动,海域开发秩序迈向规范化。海监、渔政执法队伍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各级执法队伍办案能力不断增强,执法案卷评查得分在全省名列前茅。

  我市深入开展渔业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查销渔业安全隐患29处,对排查出的“三无”渔船实行了有效管控。各县区积极探索与公安、环保等部门联合执法模式,强化对伏季休渔、禁用网具、违规捕捞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依法查处外地违规拖网渔船3艘,取缔地笼、小架张网等违规网具40余套,打击“毒电炸”鱼行为10余起,保障了良好的渔业生产秩序。

初审编辑:曹亮

责任编辑:李丽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