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滨州市财政透明度居全省第一

2017-02-03 08:57:00 来源: 滨州日报 作者:

  2016年8月11日,清华大学公共经济、金融与治理研究中心发布《2016年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通过对全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市政府财政透明度进行大数据分析和研究,推出“2016年地级及地级以上市政府财政透明度排行榜”,其中滨州位居全国第十五位、全省第一位,全国排名较上年提升十八位,全省排名由上年的第四位跃升到第一位。

  近年来我市财政透明度排名大幅提升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把预决算公开作为财政改革的利器和抓手,市财政局在完成公开规定动作的同时,结合滨州实际,通过打基础、抓落实、建机制、强管理,逐步建立健全预决算公开长效机制。

  2014年起,我市开始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试点,到2016年,除涉密部门和信息外,市县财政预决算信息全部向社会公开。市级100万元以上所有非涉密项目资金绩效目标全部向社会公开,公开数量由2015年的134个增加到199个,公开内容细化到项目资金具体用途、支出明细以及效果指标,项目资金使用更加清晰。在全省率先公开市级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并作为长效机制写进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意见》,2016年将22个市级项目资金绩效评价报告向社会公开,涉及资金2.77亿元。突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2015、2016年,市级预算依据绩效评价结果,调减专项资金4000余万元,督促财政资金发挥最强效益。2016年市财政还及时公开了各级政府债务限额、余额及结构等情况,解决了财政透明度公开中最难啃的“骨头”。

  为做好预决算公开工作,我市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滨州市预算公开实施方案》、《市对县区财政管理绩效考核与激励暂行办法》,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强化公开措施。同时,市财政局将预决算公开检查结果作为市对县区财政管理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并实行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预决算公开的积极性。

  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全市财政透明度的提高,不仅仅是一个点上的效果,更是通过以点带面,拢指成拳,形成了一个面上的辐射效应,带动和促进了财税体制改革的扎实推进。

  财政预决算公开力度不断加大,对财政支出形成无形制约,财政支出管控更加严格。2016年以来,市财政局编印了《市直机关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和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报销指南》,出台了《关于强化公用经费管理严肃财经纪律的实施意见》,督促各级各部门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据统计,2016年全市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支出比上年下降26.8%。

  财政预决算公开力度不断加大,对加强资金管理形成倒逼机制,2016年以来,在对财政专项资金实行“一个专项资金、一套绩效目标、一个管理办法”工作机制的基础上,重构专项资金分配流程,市级实行了资金分配由业务主管部门集体研究、市纪委统管派驻纪检组参加监督办法,资金分配使用中的自由裁量权得到严格限制和规范,确保了财政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财政预决算公开力度不断加大,对提高财政资金效益提出更高要求,近几年,市财政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财政资金最大限度发挥效益。比如按照2016年对扶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全市扶贫专项资金达到2.8亿元,其中市级落实专项资金5570万元,比上年增加4450万元。以效益为中心,加强“四本”预算和各类专项资金统筹。盘活2016年及以前年度市级财政存量资金10.4亿元,统筹用于民生保障和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领域。推动了涉农资金整合,实现“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解决了财政资金“撒芝麻盐”分散化、碎片化的问题。

  预决算公开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财税改革积极性的一种手段。近年来,滨州市通过这种有益尝试,在预决算公开方面做得越来越规范、透明,并将这种态度引入到了政府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透明预算的推动,提升了财税改革的活力,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回应了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清风正气。

初审编辑:曹亮

责任编辑:宫文学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