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毛竹板斩获全国曲艺金奖 80年传承入非遗名录

2016-11-18 10:26: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孙秀利 苏建军

阳信毛竹板斩获全国曲艺金奖 80年传承入非遗名录

《庄户论》参加曲艺大展比赛

阳信毛竹板斩获全国曲艺金奖 80年传承入非遗名录

李洪儒(左一)与劳玉山(左二)表演毛竹板书

阳信毛竹板斩获全国曲艺金奖 80年传承入非遗名录

几位老艺术家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

  大众网滨州11月18日讯记者 孙秀利 苏建军)“七星北斗深宫沉,上有日月照乾坤。日月穿梭催人老,熬去世上多少人……”阳信县文化馆馆长周和平的办公室正放着刚刚在第七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斩获金奖阳信毛竹板书《庄户论》。在毛竹板有节奏的击打下,加上三弦的伴奏,毛竹板书师傅用朴实的唱腔正好将《庄户论》这部作品所要阐述的内容表现的淋漓尽致。

  河北戏腔传入阳信 80年吸收曲种之长成地方特色

  阳信毛竹板书俗称“大落子”、“京口落子”。多用毛竹板做成,又具有阳信地方特色,故名阳信毛竹板。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河北南皮县毛竹板老艺人尹福盛、王来恩等来到山东演出,传入阳信并逐渐形成阳信地方特色的一个艺术曲种。

  经过历代毛竹板书艺人的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具阳信特色的阳信毛竹板书。阳信毛竹板书既继承了河北竹板书唱腔朴实无华、乡土气息浓厚的艺术特色,又吸收了西河大鼓、沧州木板、琴书等诸多曲种的长处,丰富了竹板书唱腔的音乐,使其演唱起来板式灵活,曲调悠扬,起伏有致,节奏感强,符合当地群众的欣赏习惯,受到广大群众喜爱。

  毛竹板老艺人张义兴,经过多年对毛竹板书的学习与实践,在阳信县享有一定的声誉。李洪儒、李洪彬、张秋生三位师傅从小跟随张义兴学艺,出科后师兄弟三人经常在当地及周边地区演出,在毛竹板书上也达到了一定造诣。

  60年修成老戏骨 演绎民间故事 曲风台风特色浓郁

  李洪彬,阳信毛竹板书传承人,一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老艺术家。尽管已过花甲,但身体仍然比较健朗,上衣仍然遵照师父张义兴留下来的规矩“掩脖扣领”,衣服不是新的,但却十分整洁、得体。“这是师父立的规矩,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自己的台风,始终要有一个好的精神面貌。”在李洪彬旁边的李洪儒、劳玉山、张秋生这三位老艺术家,也和他一样穿着朴素却又干净整洁。

  作品无论是用抑扬顿挫、起伏有致的曲调描述一位母亲十月怀胎,历尽种种艰辛养育孩子成家的片段;还是用诙谐、幽默、辛辣的语言描述这家庄户妯娌仨分家,建起院墙各自为家,不孝顺父母的桥段;亦或是用流利的贯口在作品最后来告诫观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阳信毛竹板书师傅用自己扎实的唱功,稳重的舞台台风,将《庄户论》这部作品表演的没有丝毫疵瑕。

  老艺术家们虽然已上年纪,谈吐中每个发音吐字却是铿锵有力,让人在远处都能听得清楚。“这都是当时拜师学艺时,在师父严厉教导下练成的。”74岁的李洪儒说道。跟随师父学艺期间,李洪儒、李洪彬、张秋生每天清晨四点钟就要出门到空旷的地方练习发声,从低音逐渐练到高音,一直练到太阳升起方能回家。

  在平时的段子练习中,只要出现“发音不准、吐字不清”的情况,师父张义兴就会立即制止,让他们重新练习。1962年,已经出科4年的李洪儒老先生在一次汇报表演中,由于手放的位置不规范被师父看见后,仍然免不了被“教育”一顿。“当时,师父拿着一根棍子就过来了,想想当时还挺疼的。”回忆这些时李洪儒脸上反而流露着的是怀念。

  40多个作品选出《庄户论》 代表作多次打磨斩获金奖

  毛竹板书作为阳信特色的传统艺术,阳信县文化馆为了将毛竹板书更好的传承下去对其做了一些创新。“我们将三弦放进毛竹板书里面作伴奏。”周和平和几位老艺术家商量之后做出了这个决定。

  今年在参加第七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之前,周和平与几位老艺人多次筛选毛竹板书选段。最终,从40几个毛竹板书作品中确定了《庄户论》作为参赛作品。作品选定后周馆长与老艺术家又将《庄户论》重新打磨,除去里面的糟粕,只保留精华部分。

  剧本修改完成后又给代表参参赛的李洪彬师傅留下了难题,“这个作品,我表演了近50年了,仓促的改变在表演时难免会让作品表现的不连贯影响表演效果。”但是,经过多次表演,以及其他几位老艺术家与周馆长的指正下,李洪彬师傅最终完成了这个挑战,用近乎完美的表演将金奖揽获囊中。

  内容的修改使作品更加有张力,加上三弦的伴奏让作品有了一个质的提升。“除了《庄户论》这个作品,我们其他作品也相当优秀。”周和平看到毛竹板书在传统艺术里得到肯定后说道。

  “宁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传统艺术随老人入土

  跟随师父学艺时几位老艺术家每天都会学一点新段子,到出科时能对大大小小40几个段子做到信手拈来。“当时学习毛竹板书有喜好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为了学一门生计养家。”出科后几位老艺术家尽管有了养家的生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艺术的传播形式也出现了更多载体,毛竹板书这种表现形式逐渐退出了艺术传播的主舞台。

  在阳信县毛竹板书真正的传承人只有李洪儒、李洪彬、张秋生这三个老艺术家,最年轻的张秋生师傅今年也已经55岁。“以前坊间流传‘宁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的顺口溜。现在,就是免费教大家学习这门艺术都很有少人问津。”面对这种窘境周馆长无奈的说道。

  目前,阳信县存在的传统艺术有毛竹板书、渤海大鼓、西河大鼓、吕剧等表现形式,但是有些传统艺术却在悄悄消失。“有一次,我去翟王镇了解一门传统艺术。到那之后,老艺人的家人却说告诉我来晚一步,艺术已经随着老人入土了。”面对这次传统艺术的消失,周和平语气中夹杂着惋惜。

  政府扶持 毛竹板书得以生存 成为历史符号

  为了让阳信县传统的民间艺术能够更好的保存下来,阳信县相当重视对传统艺术的扶持。在政府的帮助下,2007年10月阳信毛竹板入选滨州市首批市级非遗名录。2009年阳信县文化馆建立鼓书院,将阳信所有的老艺术家请来让他们的艺术得以继续唱响。并将以毛竹板书为代表的传统艺术作为每年文化下乡的保留曲目。期间,李洪儒师傅还将自己创作和演出的一大批传统的毛竹板曲目,以及老师张义兴的一些曲目进行了整理,使这些宝贵的民间艺术得以保存和流传。

  2016年11月,李洪儒师傅更是收了三名徒弟,希望让阳信毛竹板书继续传承。“以书传道,以文化人。文化生活是历史的符号,传统艺术有其存在的价值。”周和平最后说。

初审编辑:曹亮

责任编辑:刘仕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