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黄河终入海 静水深流出滨州

2016-09-26 10:46: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司马平邦

  我跟滨州是有缘份的,因为差不多是两年前,原本就有一个去滨州的机会,听说滨州是山东北部一座古城,听说孙子(孙武)就从这里出生,更听说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滨州有数万英雄儿女为国牺牲,其可歌可泣无不使任何来到这里的人为之动容。

  但那次因为临时出了状况,错失了访问滨州的机会,心想,这一错过不知何年何月能够续上,不想好机会说来就来,到底还是来到了滨州。

  滨洲,向东,紧接着就是黄河三角洲,可以说它是黄河这条中华民族母亲河奔腾入海之前的最后一个歇脚点,但凡是对黄河之黄非常熟悉的人到了这里,见到这里的黄河恐怕都要大吃一惊,因为这里的黄河既没有那样的泛黄,也不再那样呼啸咆哮,而是变成一条静静流淌在地表之上的宽阔水域,这也让位于黄河两岸的滨州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黄河文明。

  滨州的博兴县,有一个叫打渔张的地方,是当年著名的打渔张工程的建设地。打渔张工程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中的一项,在当时是由苏联专家帮助建设的,由此也可见百废俱兴的新中国当年创业有多么不易;这项现在看来体量其实很小的工程从1956年开工,到1958年历时3年才最后完成,在当年国家算得上投入了巨资,老百姓更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干、支、斗、农、毛渠配套,此工程建成之后这么多年以来,对黄河灌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关于此工程还有一段轶事,当时工程的引黄闸一开始是定址于东营市的打渔张村,并报了国务院备案,之后工程设计者通过各种实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修正前案,最后确定在博兴县王旺庄险工段的引水防沙效果更好,更适合修建引黄闸,但因方案已报国务院备案,故这座明明修在博兴县的水闸仍名叫打渔张引黄闸;工程建成之后几十年来,此地水陆兴旺,现在一座以“打渔张”命名的森林公园已经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形成了渠首观河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森林花卉主题公园、汽车露营基地、沿黄百果园和万亩林场等特色景观,更成为黄河下游动植物的自由王国----当然,现在来到这里的人们是很少再想到五六十年前,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滨州人,战天斗地整治黄河的伟大情景,更很少有人能了解斯时之艰难困苦。

  其实,早在1952年,抗美援朝战事还没有完全结束,毛主席曾在开封做出过“要把黄河地事情办好”的著名指示,这指示词句极为简洁,而词义极为丰富,位于滨州的这个打渔张引黄闸工程就是在这个指示下催生的;而新中国成立后的治理黄河、海河等水利工程又为其后逐年稳定进步的中国农业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只有到了这里,你才可能会认真地相信,至少在这方面,当下的中国仍在吃着毛泽东时代的红利。

  这是滨州的黄河文化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它表现的不只是黄河的自然形态,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所谓的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领导和毛泽东思想在改造自然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迹,可以说,只要你有心,这样的印迹在滨州随处都可以发现。

  话说回来,即使现在是为了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彰大自己的名气,让来过或没来过滨州都对它印象深刻,对这种富含人的故事和人的精神的黄河文化也应该做更大程度的放大,使之成为滨州的一张夺目名片,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工程可以称得上是共和国初创时期的活化石。

  我们此次来滨州,最主要的目的是考察这里的黄河文化和古村落的传承与保护,而在2016年9月26到28日,第二届中国古村大会就会在山东省滨州市举办,我们的活动算是为这个隆重的大会打了个前站。

  在这次访问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另一个地方就是位于滨州东南部魏集镇(从前叫魏集村)的魏氏庄园,网络上说,魏氏庄园与烟台的牟氏庄园和四川的刘文彩庄园并称为中国三大庄园,而且,幸运的是,这座庄园始建于清末光绪年间,虽然中国早就经历一番沧海桑田的巨变,但它也仅有100多年的历史,园中所有的建筑物都还保存完好。

  魏氏庄园的拥有者魏家是清末的大生意人家,有6代20余人在朝中为官,最高至正二品;魏家在魏集村周围拥有3000多亩的良田美地,在华北开设了多家钱庄、当铺,曾用“协和”“协增”为号,是集官僚、地主和新兴资产阶级为一体的名门望族,但很可惜,魏氏一门在清未完全衰落,乃至绝户,到现在只留下这由树德堂、徙义堂和福寿堂3组建筑组成的魏氏庄园。

  树德堂是魏氏庄园的核心建筑,坐西朝东,气势恢宏不说,其形态结构像极了微缩的紫禁城,特点是将军事防御功能的城垣建筑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民居融合为一体,结构之严密、功用之全面和机关之括巧可谓中国一绝,就是那些繁复、迂回的传统礼义道德亦能被融合在这座建筑之中。

  据说,鲁中地区,地势平坦,水土滋润,而生民富庶,大富大贵人家自然也成为各类匪盗的聚焦之地,故清代武定府同知魏肇庆集数辈家资,请来宫廷设计大师,为自己的家族营造了这座雄伟而神秘的树德堂,但再坚固的城垣险隘也抵不住纷乱危机的时代巨变,树德堂固然将孙子兵法里的诸种谋略都浇筑在青砖灰瓦之下,奈何魏氏一门的人丁凋零却完全不可逆转,到100多年后的今天,徒留下这座孤独的微缩紫禁城供我等后来人望之嗟呀不已。

  其实,又何止这微缩的紫禁城,就是那真正的紫禁城,城中的满清皇族又怎么经受得了时代的变迁和命运的煎熬?

  但我还是真诚地觉得,这已经穿透了历史的魏氏庄园其实正是滨州和鲁北的又一张厚重名片,他深刻表现了黄河滋润下的下游地区过往和现在的生活富庶与物质繁荣,它更像是一块集中保留了鲁北人民文化与智慧的完美化石。

  在滨州,魏集的魏氏庄园与博兴的打渔张工程,这些来自不同历史时期的滨州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遗存都已经成为过往的历史,现在的滨州正在展开它新的历史篇章,但如此走来,如此看来,我们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今天中国的每一处发展,每一次进步其实都是建立在前人业绩基础之上的。

初审编辑:曹亮

责任编辑:李静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