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北农民摇身变“工人” 产业转型助村民脱贫

2016-04-18 16:00: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卢志强 仇娜 冯志强

滨北农民摇身变“工人” 产业转型助村民脱贫

给葡萄种植大棚搭建支架

滨北农民摇身变“工人” 产业转型助村民脱贫

工人在蚂蚱养殖大棚焊接大棚支架

  大众网滨州4月18日讯记者 卢志强 通讯员 仇娜 冯志强)扶贫怎么扶?如何带动全村致富?这都是难题儿。然而,在滨北街道办事处堤口刘村,这已经不是事儿。经办事处牵线搭桥,堤口刘村流转了260亩土地,刚刚建起了20亩葡萄种植大棚、10余亩的蚂蚱养殖大棚以及65亩的垂钓中心,特色农业观光园已见雏形。农业转型升级的脚步慢慢推进,村民摇身一变成“工人”,足不出村就能领工资。

  堤口刘村在滨北街道156个村居中,是一个只有200户人口的小村,全村共400亩地,按人头分,每人大约1.8亩地。“村里主要以种小麦、玉米为主,年轻的一般都到外面干劳务,一天挣个百十来块,年龄大的、没什么劳动能力的只能在家待着,靠种几亩地增加点收入。”堤口刘村党支部书记刘新全说。

  之前,刘新全一直在外干工程,一年下来能挣六七十万。从去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刘新全就有了回村发展现代农业的想法。他瞅准了村北闲置的湾塘,打算将这块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园,“最开始的想法就是把全体村民致富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经村集体同意,刘新全流转了村北200亩土地。今年3月份,刘新全在办事处扶贫办人员带领下到滨州万绿现代农业公司参观学习生态种植先进经验,随后还到寿光、惠民等果树种植基地学习果树种植,向有经验的专家“取经”。依托实际情况,堤口刘村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建立“采摘+养殖+垂钓”为一体的特色观光渔家乐。

  4月15日,记者来到刘新全的观光园看到,20亩葡萄种植大棚的搭建工作即将完工,蚂蚱养殖大棚已见雏形,虽然是周五,但垂钓中心三三两两的游客钓得不亦乐乎。“经过前期调研,我还从寿光请来专家指导,计划在9个葡萄大棚种植新品种——新疆京玉一号无籽葡萄,今年种下,明年就能结葡萄。”刘新全说。

  13个蚂蚱养殖大棚的搭建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目前,一期5亩大棚已经建好,还有四五天就能放苗,二期也马上动工。“蚂蚱从放苗到出售大约两个月一季,一年能收6季蚂蚱。一个棚一年下来能收入1万元,13个棚一年就是十多万。”刘新全说,“蚂蚱养出来了,销路也是个大问题,我们现在正积极联系蚂蚱的销路问题,下一步还打算做蚂蚱的深加工,将蚂蚱做成蚂蚱酱等食品,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带动更多村民加入进来,大家伙儿一块致富赚钱。”

  紧挨着蚂蚱养殖大棚的是65亩的垂钓中心,水上设置了集观光餐饮为一体的休闲中心。“像这样大的水面比较少见,现在还没宣传,周末已经有不少人过来钓鱼。”下一步,刘新全打算联合市垂钓协会搞钓鱼比赛,将堤口刘村的农业观光园的品牌打出去,吸引更多人来到堤口刘。

  有好的项目才能带动村民致富。目前,在种植基地工作的有12名本村的劳动力,等大棚建起来,每天大约需要三四十名劳动力。“我家的二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每亩有1000元的流转费。现在我每天在这上班一天能领到六七十块的工资。一年下来,多收入近万元。”堤口刘一位留守村民说。刘新全承诺,流转给合作社土地的农户成为合作社社员,并且优先安排到合作社当工人,并且优先照顾本村的贫困户和留守妇女。

  据了解,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滨北街道积极探索实施“企业+合作社”、“土地流转、合作入股”、“特色资源、特色经济”等发展模式,根据村居实际情况突出村居特色,深入实施“一村一策”扶贫策略,完善贫困村产业发展规划。薛家村以奶牛养殖为基础,延伸产业链,发展青贮玉米种植、葡萄种植、蚯蚓养殖、双孢菇养殖;北部周史楼等村将依托徒骇河开发,发展农业生态项目。据滨北街道办事处人武部长、扶贫办主任刘四忠介绍,目前,全办已有75个在建项目,项目有基础设施33个,乡村旅游9个,产业项目33个。目前,项目整体进展顺利,确保一年内19个市、区贫困村整体脱贫。

初审编辑:王君彩

责任编辑:李丽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