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 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双型城市”建设加速富强滨州成势

2021-05-11 09:05:29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聚力83工程 走进项目现场

  □ 本报记者 姜 斌

   本报通讯员 牛成龙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春末夏初,行走在碧波荡漾的秦皇河畔,气势恢宏、快速崛起的渤海先研院、魏桥国科研究院璀璨如明珠般格外引人注目。

  4月29日上午,魏桥国科研究院内的国科天骥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光刻胶滨州生产园区正式交付、试生产。该项目的建成,在滨州发展中意义非凡,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滨州市人民政府、山东魏桥创业集团、中信信托协同构建的“产学研融政”科技新生态的一项重大成果,成为各方携手打造的“产学研融政”模式下“以产业需求牵引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的典型范例。

  2020年7月31日,滨州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城市的意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打造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城市为主抓手,推动政府、企业、社会聚焦实业、矢志创新,共建、共享、共赢“双型”城市。

  为推进“双型城市”建设,滨州市大力实施平台升级工程,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为核心的渤海科创城加速崛起。仅10个月,渤海先研院一期工程全部主体封顶、首批机构进驻签约,目前技术交易中心、人力资源、创意设计、数据咨询等“八大中心”均已投用。其中的技术交易中心,是着眼于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提高滨州市创新创业活跃度而搭建的区域性科技服务大市场。  

  “建设渤海先研院技术交易中心的目的就是把创新要素的供给端,如高校院所、科技金融机构等,与域内企业等需求端,通过交易中心这一服务端连接起来、有效撮合,转化成果、落地项目。”滨州市科技局局长孙学森说。

  据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总经理岳晓彤介绍,截至目前,渤海先研院已成功吸引133家企业和机构签约进驻。随着进驻面积供不应求,二期项目研发B组团也已开工建设。

  实体经济是滨州经济的主导,滨州市把“双型城市”架构的根基和主体落在“实业”上,以“企业布局园区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品品牌高端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5月8日,记者来到滨城区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暨产业园采访。“我们产业园是联合国内50家以上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发起设立的区域科技创新研发机构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以绿色智慧化学、高端精细化工、多功能新材料、新型装备与反应器等为主攻方向,技术开发、成果孵化、产业转化、‘政产学研金服用’全要素集聚。”黄海科技产业园总经理褚丹介绍,未来3至5年,他们将力争完成100个以上项目的研发与孵化,实现30亿元技术成果转让及投资。

  而位于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与京东、浪潮、金山等云服务企业,在数据采集挖掘、计算分析、开发应用等多方面开展合作。目前,京东集团已安装2800台服务器,计划到2022年底投入10亿元,安装1万台服务器,引入120家企业进驻数字经济产业园。

  院校、企业“双元教育”是产教融合的必由之路。滨州市深入推进“引企入教”改革,积极引导魏桥、京博、愉悦等行业龙头企业与院校深入合作,探索形成了“院系+研发中心+产业园”的“魏桥模式”“N1N”产教融合的“京博模式”“研发+中试+转化+职教”的“黄海模式”。

  去年7月10日,在山东京博控股集团召开的第四届校企联融发展大会上,该集团的“N1N”融创学院建设构想吸引了全国近百所高校200余位专家的聚焦。“以京博的1个平台,服务于N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并带动地方N个产业加入到产教融合的队伍中。我们搞校企‘N1N’联融,初心就是为了化解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断档’问题,打通人才供需的‘最后一公里’。”该集团董事局主席马韵升告诉记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滨州“双型”城市建设,其架构始于2019年之春,短短2年时间,已然“全面起势”,正在“加快成势”。去年,在全省考核中,滨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数量、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合同成交额等3项指标得分居全省第一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的幅度指标列全省第四名。智者自信、智创平台、智能制造、智享未来,富强滨州正在加速整体成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齐洁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