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区:从创新之城迈向“未来之城”

2021-04-24 17:07:08 来源: 滨州日报 作者:

  乘云而上,俯瞰大地。黄河穿城而过,滨城区依水而建,伫水而立。

  南部,黄河相依,黄河大桥、公铁大桥跨河而架;黄河岸畔,优美的风景、清新的空气、裹沙的河水,黄河之星生态园、十里荷塘景区、黄河楼、西纸坊黄河古村等扮靓沿黄生态带的无限魅力,滩区内全长40公里的车行道、骑行道两条道路依河并行,将滩区18个村庄与36个农业企业、园区串连在一起,成为近郊旅游的通途,生态格局推动城市发展进入“黄河时代”。

  中部,主城区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纵横交错、宽阔平坦的的道路将其分成生活“方格”,一个个公园、景区点缀和装扮着城市,白天车水马龙、繁华无限,夜晚五彩霓虹、灯光璀璨,为市民领略都市生活的情趣。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复审,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北部,滨州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如火如荼,通过省级化工园区;滨城区杨柳雪不忘初心党性教育基地,,让自四面八方的“学习者”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弘扬革命精神。在乡村的绿色“地毯”上,乡村振兴全面铺开,杨柳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获批创建,乡村振兴展馆启动布展……

  河湖相伴,碧波荡漾的水资源,点缀着全国水生态城市的灵动;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交通网,架起枢纽城市链接全国的桥梁;高楼林立、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承载起市民的都市生活;绿意葱茏、花红飘香的园林绿化让整个城市焕发勃勃生机。

  一座创新之城、时尚之城、活力之城宛如一幅画卷呈现在你的眼前。

  作为滨州市委、市政府驻地区,滨城区拥有888平方公里版图、71.1万人口, 是全国两个黄河穿境而过的城市之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等战略叠加;“六高五铁十专线十高速”纵横畅通,贯穿南北中、联通环渤海的京沪高铁二线、济滨高铁、环渤海高铁即将开工,先后摘获多项国家、省荣誉称号。

  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近年来,滨城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始终坚持用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坚持人民至上增进民生福祉、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坚持以系统观念谋划和推进工作,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

  “作为滨州市的主城区、‘双型’城市建设的主战场,我们瞄准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创新实干、攻坚突破,实施科创赋能、产业赋能、金融赋能、生态赋能、文化赋能、品质赋能、改革赋能、党建赋能‘八大赋能’,建设科创滨城、开放滨城、生态滨城、智慧滨城、实力滨城、品质滨城新的‘六个滨城’,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高品质生活的先行区、高效能治理的示范区,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新的理念开启现代化强区新征程。”滨城区委书记白平和说。

  创新之城:实干开创新局,担当浇筑辉煌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聚势发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深化改革实现突破,三大攻坚成果丰硕……谱写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壮美篇章。

  这是一座蕴含潜力的城市。“十三五”时期,滨城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形成精简高效的政务生态、融合共生的自然生态、和谐共治的社会生态。在2017年、2018年度全市考核中夺得“两连冠”,获评2019年度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步县,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3.47:30.64:65.89,。去年,滨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7.82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46亿元,进出口总额92.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903元、19603元。今年前两个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1%,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0%,实现限额以上零售额9.66亿元,同比增长68%,比去年同期提高102.4个百分点。

  这是一座崭新靓丽的城市。滨城区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77.75%,高于全省16.24个百分点,获批全省首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黄大铁路、济滨东高速等“三路一铁一高速”建成通车,沾临高速开工建设。建成5G基站773个,实现主城区信号全覆盖。投资12.43亿元实施城建项目137项,新建白鹭湖公园、北海公园等城市公园、口袋公园13处,新增绿化面积161万平方米,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增长18.9%。城区内拥有中海国家水利风景区、北海公园等“七十二湖”、108座公园,AAA级以上景区11家,城市绿地面积达2400万平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40%,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95%以上,碧水蓝天、水韵绿城已成为滨城最鲜明的城市底色。它正以崭新的姿态、独特的优势谱写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

  这是一座勇于创新的城市。近五年,滨城区争创省级以上改革试点79项,150项创新经验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其中,去年新增国家、省级改革试点60个,11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总量居全市首位,同时成立滨州市首个县级改革创新研究中心,先后举办滨州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暨首届黄海科创高端研讨会、全国城乡社区治理宣传工作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培训班等国字号论坛峰会,社区治理“滨城模式”在全国推广,获评全省市域社会治理试点样板县区。全省全领域无差别“一窗受理”改革试点通过验收。“放管服”改革各类市场主体达9.66万户。军休干部医养结合试点经验全国推广。引进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8人、本科及以上大学生7709人,渤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获评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填补全市空白。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达64家,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市级以上隐形冠军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达15家。

  目前,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渤海科技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分校等项目加快推进,已深度融入滨州市“五院十校N基地”总体布局。辖区内拥有滨州学院、滨州医学院、滨州职业学院3所高等院校,鲁北技师学院、滨州市高级技工学校等7所中等职业学校,每年为社会输送上万名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实干开创新局,担当浇筑辉煌。滨城区立足中心城区,在不断增强品质城市承载力、辐射力的基础上,大力提升主城区首位度及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在创新征程上,滨城区正散发光芒、熠熠生辉。

  “未来之城”:找准主城区位置,干出主城区样子

  走在前列,全面开创。

  滨城区放眼全国、立足发展,用目标引领前进方向,用定位汇聚奋斗力量,用攻坚突破赢得未来。

  进入新发展阶段,站上新历史起点。滨城区按照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奋楫扬帆,破冰突围,厚植优势,砥砺前行。树牢系统思维、平台思维、有解思维、数字思维。实施“八大赋能”,奋力建设新的“六个滨城”,开启现代化强区新征程。

  建设改革引领、创新驱动的科创滨城。围绕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向发力,打造科创平台,培植一批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和市场主体,初步形成农业现代化覆盖更广,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占比大幅提升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发展迈上中高端水平,产业集群优势更加明显,打造滨州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城市建设引擎区。

  建设大气包容、勇立潮头的开放滨城。对标先进地区全方位开展学习,培养更加开放的心态,不断用新境界新标准来改造和提升目标定位,用新理念新思维来改造和提升思想行为方式,用新担当新作为来改造和提升干部队伍,用新技术新动能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建设环境优美、舒朗宜居的生态滨城。打造更加优美的自然生态,建设沿黄全域公园城市。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构建更加高效的服务生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优化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励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吸引企业家落户滨城的招商环境。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培养“高标准、快节奏、抓具体、在状态、有韧劲”的干部作风,淬炼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

  建设数字赋能、系统集成的智慧滨城。着力建设城市数字大脑,统筹建设信息化基础平台、城市大数据平台、视频大数据平台、时空大数据平台以及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打造滨州全领域数字化转型先行区。

  建设集群发展、产城共融的实力滨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综合实力、人均经济指标稳居全市第一方阵,稳步建成经济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有机统一的实力滨城。

  建设活力时尚、文明和谐的品质滨城。丰富中心城区文化业态,增强中心城区高端需求的有效供给。全面推进法治滨城、信用滨城、平安滨城建设,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城区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城市气质、品味、活力持续提升,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就业更加充分,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

  波澜壮岁欣回首,敢在人先又续征。

  滨城区锁定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主线,精准施策、众志成城,全面做好攻坚突破文章。聚焦“中心城区东拓、西优、南跨、北联、中疏”的总体思路,做好高铁片区、沿黄片区、北海片区、白鹭湖片区等主城区战略发展规划,实现在产城融合规划上突破;聚焦“四新”经济发展,重点规划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文化创意、高端教育、现代物流、融创经济、医药流通等七大产业园区,加快化工、纺织、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的动能转换,推进产业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实现在“四新”产业布局上突破;聚焦推进城市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扛牢主城区颜值担当,实现在城市品质提升上突破;聚焦抓好组织振兴带动产业、生态、文化、人才全面振兴,树立乡村振兴标杆和典型,实现在推进乡村振兴上突破;聚焦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做好城乡功能配套、社会治理提效、惠民政策落实,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引领区,实现在改善民生福祉上突破。

  全面建设新的“六个滨城”蓝图已经擘画,在攻坚突破的新征程上未来之城尤可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齐洁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