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潮评|地方戏的“守圈”和“破圈”从“今夕”开始

2024-05-31 15:54:4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评论员 郭九涛 许婉莹

  戏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唱念做打中都蕴含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精粹。在短视频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近年,以戏曲艺术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转化和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地方戏曲应以怎样的姿态搭乘新媒体快车,又如何在应对互联网生态的同时正本清源,是地方戏传承发展的重要课题和难题。

  用“情”拿人,让年轻人走进剧院


  2024年5月,由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渔鼓戏剧团创排的小剧场渔鼓戏《今夕何夕》成功首演,获得现场各年龄段观众的一致好评。渔鼓戏《今夕何夕》取材自《唐传奇·义侠》,讲述了晚唐时期的一段恩仇故事,该剧短小精悍,三个演员一台戏,撑起错综的剧情,凝练演绎恩仇善恶。

  “首演结束之后我们登台谢幕一看,有几个很年轻的观众,拼命鼓掌,很激动。”剧中女主角如月的扮演者王巧玉说。作为由沾化渔鼓戏剧团历时半年倾力打造、滨州市首部小剧场戏曲作品,《今夕何夕》的首演不仅迎来了众多老票友,还吸引了相当一部分青年人走进剧场。

  渔鼓戏《今夕何夕》因何“拿人”、又为何“圈粉”青年人?观众乐于感受戏剧情感的直观力量,成为一个故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从《今夕何夕》首演后观众的反馈来看,剧目做到了以共情拿人。

  说教过度的作品有时适得其反,令观众产生逆反心理,而共情则使人向善,尤为可贵。《今夕何夕》凭借其饱满的戏剧情感、充沛的戏剧张力,连绵不断的悬疑、反转,令现场观众看后反复说“震撼”。

  《今夕何夕》的编剧导演是80后,三位主演均为90后,正值业务能力高速攀升时期,艺术感悟力和舞台表现力十分充沛动人。众所周知,小剧场对剧本和演员的个人理解、再次创作的要求更高,尤其是演员方面,不仅是唱念作打,还需将角色的情感表现得精准细腻,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将角色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王巧玉、李扬、孙鹏程三位青年渔鼓戏演员唱念做打俱佳,台步、水袖、身段、举手投足细腻考究,他们多年的苦练和动情征服了现场观众。

  在舞台布置方面,《今夕何夕》既符合戏曲写意的审美,又凸显小剧场的极简风格。小剧场概念使得舞台设计中并未采用传统的渔鼓戏舞台排演方法,纱幕剪影的运用,演出样式创新,这就呈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一些片段非常适合在短视频上传播。

  有人说戏曲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DNA,需要一个契机就可以“血脉觉醒”。无疑,《今夕何夕》就是一个让年轻观众认识渔鼓戏、爱上渔鼓戏、进而喜欢上地方戏曲艺术的绝佳契机。

  地方戏的自救与守圈之路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遭遇了一些困难。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七千九百多个地方戏种类,其中有一百二十多个种类已经失传,有近500个种类处于濒危状态。在此种境况下,渔鼓戏“第二春”的焕发得仿佛一个奇迹。其实往上推个十几年,沾化渔鼓戏还是个门庭冷落的剧目。舞台上的一切,是沾化渔鼓戏剧团拿一场“豪赌”换来的——团长和演员们把全部身家都押宝在了濒临失传的渔鼓戏上,试图与渔鼓戏完成一场“不成功便成仁”的拯救。

  众所周知,黄河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分布于黄河下游及其周边地区的沾化渔鼓戏、莱州蓝关戏、临淄八仙戏等同属于道情戏系统,是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戏剧品种。清雍正元年,胡家营村重修道观时,有云游道士来此说唱。村民们学会其腔调,民间艺人加以充实,将说唱形式的渔鼓道情发展成为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渔鼓戏。据《中国戏曲志·山东卷》载,每逢三月三庙会、九月香火会,人们便在道观面前搭台专唱会戏,农闲时则聚集戏房排练新戏,春节登台演出直至出正月。后因历史原因,戏班相继撤销,渔鼓戏的发展便停滞了。

  2005年,沾化青年王春贞竞聘成为濒临破产的沾化吕剧团团长,正当时,滨州戏曲音乐家王永昌先生告诉他“沾化的渔鼓戏是宝贝”。 2006年3月,上任不足一年的王春贞会同王永昌、王新生、孙洪林等滨州市戏剧专家赶到了渔鼓戏发祥地胡家营村,寻访渔鼓戏老艺人,挖掘传统曲谱、剧目以及文物。

  经过多次考察、反复思考,王春贞等人决定,剧团从吕剧转向渔鼓戏。在积累了大量原始唱腔及口述笔记等珍贵资料后,剧团将原始的渔鼓戏剧本细致优化,并吸收借鉴了吕剧这一戏曲剧种的唱腔曲牌特点,使其更具有观赏性和审美性,改善精进以往道情戏的伴奏乐器,将“渔胡”搬上伴奏舞台。

  为了参加第四届中国小戏艺术节,王春贞和剧团演员们紧锣密鼓编排了新渔鼓戏《审衙役》。2006年4月29日,渔鼓戏《审衙役》一搬上舞台就获中国小戏艺术节7项大奖。同年5月份,沾化吕剧团正式改称“中国沾化渔鼓戏剧团”。10月28日,应文旅部社会文化司邀请,渔鼓戏剧团进京演出——这是沾化艺术头一次进京。

  自此之后,渔鼓戏的艺术特征独具一格,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存在方式也日渐牢固。当年12月,沾化渔鼓戏被列入山东省非遗代表作名录。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2007年10月,在第二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暨第二届全国小戏小品大赛上,首次参赛的渔鼓戏剧团携郑板桥系列剧之一《审衙役》以小戏类剧目第一名的成绩夺得“优秀剧目奖”;2009年,剧团排练的郑板桥系列剧之二《追龙缸》,再获“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的“优秀剧目奖”,沾化渔鼓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1年,郑板桥系列剧之三《打板桥》再登“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榜首,实现“三连冠”。

  2017年,王春贞和他的主创团队开始创排渔鼓戏《老邪上任》。一经推出,就凭借曲折动人的剧情,诙谐幽默的表演和渔鼓戏独有的唱腔,赢得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叫好。2019年5月23日,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网传来捷报,《老邪上任》一举摘得十八届戏剧类“群星奖”,这是自戏剧类评奖改革以来,山东省第一次荣获该项奖项,填补了在全国“群星奖”上的空白。

  获奖连连的渔鼓戏俨然成为一张独特的滨州文化名片,而渔鼓戏剧团也从少人问津变得炙手可热,平均每年演出二百余场。

  短短数年,一个曾经濒临消亡的古老剧种,在齐鲁大地生根、开花、结果,历经时代更迭、风雨飘摇,又以全新的姿态回到百姓身边,迎来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一个曾经不为人知的县级剧团,用文化的养分传递着家乡血脉,又反哺着当地民众,终于在困顿中涅槃重生。

  沾化渔鼓戏剧团不仅成为稀有剧种与基层剧团实现互救共赢的鲜活案例,实现了一个“非遗”地方戏剧种与一个剧团的互救共赢,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文化团体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都有推广借鉴意义。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戏的数字化保护

  新媒体的出现拓宽了戏曲的舞台边界。视频、直播的出现打破了剧场不可复制、不可逆转的演出模式,使得戏曲在舞台之外获得了新的参与和传播方式。而摄影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地方戏曲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可行性。戏曲数字化保护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内容建设,主要涉及地方戏曲相关原始素材的数字化采集、录制和保存,以及以地方戏为脚本进行二创和文创产品开发。

  长期以来,地方戏中的经典剧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对这些剧目进行数字化保护更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建立开放的资源平台,方便戏曲受众提供更多资料和信息,丰富已有的素材库和戏曲资源。通过对传承人和艺人进行寻访,搜集、整理代表作品、创作理念、演出风格等情况,进行数字化采集,建立完整的档案库。另一方面,针对已有的录音录像资料由于保存时间久远造成的消磁、老化等问题,也可以将其进行转录和复制,实现长时间的无损保存。

  动画与戏曲有诸多共同之处,比如符号化的人物性格、写意的人物外形、夸张的造型和变形等。利用动画技术,将戏曲元素融入动画中,以新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可以让传统戏曲得到新生。动画与戏曲的结合早有先例,我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便大量吸收了戏曲的造型特色。借鉴戏曲动画的成功经验,选择地方戏的代表剧目进行开发,不仅可以把地方戏曲用动画形式表现出来,对地方戏进行重构再现和弘扬,还可以促进文创产业的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的新媒体“破圈”之路

  新媒体的出现为戏曲传播打开了新的篇章。在新媒体时代,传播不仅是戏曲艺术的宣传推广手段,还是培养观众和培育土壤的重要途径。近日,赣剧演员陈俐走进南昌大学教学的相关短视频就斩获了1.1亿次播放量,在大学校园掀起一阵戏曲热。有不少的青年戏曲演员和票友通过短视频为受众展示戏曲中的生活和生活中的戏曲,在相当程度上弥合了传统戏曲与年轻受众之间的传播鸿沟,用专业展示着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

  数字化不仅要保护保存,还要赋予地方戏曲新的含义,使其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戏曲依托移动短视频进行传播,已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戏曲相关内容的短视频创作应该在植根于戏曲艺术本体的基础上,守正创新,行稳致远。

  短视频的碎片化信息导致了观众的浮躁,五秒钟看不到重点就划走下一个,在这种情况下,若创作者再一味追求热点和视觉冲击,那就势必会淡化对戏曲本身的表达,导致作品粗制滥造。地方戏传播要跟随时代的变化,创作出更多质量过硬、思想精深的网络作品,要兼顾戏曲的“本体传播”和“要素传播”,本着尊重戏曲的大前提,取其精华创作高品质的网络文艺作品,用真正有品位的艺术作品来惊艳观众。

  无论戏曲本身,还是短视频,“互动”都尤为重要。这个互动不只是与观众进行沟通的社群互动和行为互动,还有舞台艺术语境下的精神互动,让观众的思维和情感,时刻与舞台上的角色保持互动。戏曲短视频创作中的内容要选择能与观众共情的内容,还要放大短视频中那些能够引发受众收藏、转发、评论,甚至线上互动交流的看点和亮点。

  戏曲短视频的创作要避免模式化。同一用户的视频如此,不同创作主体创作的短视频亦如此,在创作中,应当特别注意短视频的传播逻辑,既要常变常新,又要长期存续。

  戏曲其实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遥远,必须使其重回日常生活,重建与生活的关联,戏曲才能够被重新看见。通过“要素传播”,加强线上线下的联动传播,将线上的受众引流到线下剧场,成为舞台艺术的观众。再通过线下反哺线上的形式,让线下的戏迷和准戏迷回到线上,通过拍摄的短视频回馈线上的网络热点,形成良性联动效应,使更多的年轻人“进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郭九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