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潮评|滨州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4-08 14:57:3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张学瑞

  特约评论员 蒋和斌

  自“新质生产力”提出以来,滨州市就“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展了多次讨论,最终结合自身特点交出了一份科创赋能、协调发展的滨州方案。

  新质生产力是以新产业为主导的生产力,新产业不仅包含着对新旧动能转换发挥着引领性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包含着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的未来产业,而要促进二者由“新”而发、向“实”发力,便离不开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对此,滨州综合施策,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协同等方面同时发力,不断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未来产业协同化,着力培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科技创新方面,滨州着力打造科研新高地。滨州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实体化运行的市级科创委,形成了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和魏桥国科研究院“双核”驱动的科创格局。截至目前,滨州已经获批成立中欧国家联合实验室、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两家“国字号”平台,成立省级以上高能级科创平台总量达到424家。同时,不断激发企业科研活力,近几年滨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至3.72%,在山东省实现“三连冠”;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连续两年列山东省第1位;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712家,较2022年增长57.5%。如今,滨州的科技创新实力正不断增强,这为培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强支撑。

  在人才培养方面,滨州坚持引育并举,吸引高质量人才来滨就业。滨州深入实施“三进三创”工程,打造“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职教模式,成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现在,每年有200多名科技领军人才、1.5万多名大学生扎根滨州,新增2万多名高技能人才,这为滨州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在产业协同方面,滨州大力推动不同产业融合式发展。滨州坚持“智改数转”,一手抓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倍增,一手抓工业企业数字化赋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已推动410多家企业成为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不断做优做精小麦深加工、食用植物油、水产养殖加工等特色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商务会展、供应链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开发风电、光伏产业,努力实现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之间互补、替代、协同,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建设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总规模超过600万千瓦的鲁北(滨州)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这些举措推动了产业协同,为滨州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一条“交融”之道。

  技术的支持,人才的保障,产业协同的出路,为滨州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传统产业正在向高端迈进,其中滨州的传统强项铝业制造,连续12年入选世界500强,仅在去年一年便发布了六款革命性铝合金新材料,带动整个产业正在向汽车轻量化、3C电子等高端领域延伸;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正朝着规模化和协同化的方向发展,滨州正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推动化纤绳网、商用厨具、金属板材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向300亿级、500亿级、1000亿级迈进,提速发展通用航空制造、低空经济、生命健康等产业。

  劈波斩浪,奋楫前行,唯有突破。新质生产力,“新”是加速突破的锋刃,“质”是持续突破的基底。滨州正聚焦高新技术储备,聚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速让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让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品质滨州建设提供澎湃动力。

初审编辑:王敏

责任编辑:单蕴菁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