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空气"的"警示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2016-12-20 16:32: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赵霞

  雾霾的频繁出现催生了一个新的商品交易——“卖空气”。近日,标称来自山东威海,甚至从新西兰等地代购而来的空气,在电商网站及微信朋友圈里成为了明码标价的商品。售价从5元到200多元不等,包装既有简易的矿泉水瓶装,也有带“呼吸面罩”的压力容器装,对于保质期,很多店主表示不清楚,甚至坦言“新奇产品而已”。专家表示,国内这类产品没有类别划分,涉嫌“三无产品”和虚假宣传,建议消费者谨慎购买。(中国青年网,11月29日)

  其实,把空气变成“商品”的“突发奇想”,早在1919年就出现了。当时,法商美籍艺术家马塞尔·杜尚把玻璃器皿中的液体抽掉,命名为“巴黎空气”赠送给两位美国收藏家,开创了“罐装空气”的先河。但是,真正将“空气”变成“商品”的是美国叫诺克的富翁,开发了“富士山空气罐头”的产品,“空气罐头”也成了最好的旅游纪念品。从国内来看,在2012年陈光标推出“好人牌空气后”,国内“卖空气”的新闻就屡见报端,诸如“临安好空气”“福建空气罐头”等。

  如今,把“空气”当成“商品”的现象,在一些旅游风景区比较常见,村民在“特产”、“山货摊”上销售当地新鲜空气,标价为五元到几十元不等。面对“空气”这一新奇商品,有的游客觉得有点“可笑”,有的游客表示“物有所值”,也有的游客真得会去购买。时下,“空气”又成了电商网站和微信朋友圈里的新商品、创意商品。这些“空气”不仅从包装上越来越高级,而且还有的“空气”是跨越国际、漂洋过海来的,当然,这些“洋空气”价格要偏高些。

  空气是大自然赐予我们所有人的免费礼物,可如今却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或许最初正如“巴黎空气”一样,“空气”商品只是一种艺术创作的结果,在艺术的基础上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是,如今在“十面霾伏”的天气之下,人们如此珍视新鲜空气这一“商品”,充分显示了优质空气的稀缺性。但是“卖空气”的生意越好,越是从反面证实了空气环境越差。由此可见,“卖空气”火爆并不是一件好事,它警示着人们,今天空气成“商品”,明日就可能会成为“稀缺品”,呼吁人们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总书记的“两座山论”明确指出,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政府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当前开展工作的重要位置,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摒弃以往“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错误的政绩观。环保监管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环境监管执法行为,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绝不姑息,亮出史上最严环保法的“牙齿”。当然,新鲜的空气是我们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参加到“保护我们洁净的空气、爱护我们的绿水青山”行动中来。

  总之,“卖空气”的确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是它的重要意义更在于“提醒”。只有构建起多举措治理、全方位改善、全民共同参与的环保“大格局”,才能人类永远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呼吸到新鲜空气。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徐明月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