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潮评|跨入共同富裕“前程路”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3-08-15 11:01: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卫

  大众网评论员 王卫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从脱贫攻坚转移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上来,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更高期待和憧憬,乡村振兴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也更具挑战性。近年来,滨州市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重要抓手,活用特色资源、人才支撑、乡村文化等发展优势,乘势而上、勇探新路,全力打造乡村振兴富农“新样板”。

  发展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致富密码”

  产业兴,农民富,农村才会更美。近期,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和亿元村名单,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冬枣)、惠民县皂户李镇(苗木花卉)、惠民县麻店镇(西瓜)、博兴县乔庄镇(南美白对虾)、博兴县店子镇(西红柿)榜上有名。近年来,滨州许多镇村因地制宜、创新发展,走出了各具特色的产业振兴富民之路,成为滨州市“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的样板。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现代农业机械,农民的“金扁担”不仅挑得越来越好、越挑越稳,也挑起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希望。

  实现高质量发展,基础在产业、潜力在产业、希望在产业,产业发展是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要想产业兴旺,还应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考虑优化产业发展结构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立足乡村原有产业基础,突出“补链”思维,通过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城乡供应链与需求链贯通;科学优化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发挥产业集聚功能。

  不拘一格降人才,打造乡村振兴“聚宝盆”

  产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只有抓住人才振兴这个基础所在,从思想观念上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才能让更多“土专家”“田秀才”有用武之地,激发他们学技能、上项目和带头致富的激情与动力。从2020年以来,滨州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连续四年隆重举办“滨州人才节”,持续擦亮“爱滨才会赢”人才品牌,呈现出处处有人才、人才处处有机遇的生动场景。

  那么,如何才能让人才始终能扛起重任,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呢?关键在培育。要想以人才振兴促进乡村振兴,就要助力更多人才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开拓进取,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力量。要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注重人才的激励鞭策,既给予更多真金白银的实惠,也加大精神激励,让人才的获得感、荣誉感更强,在人才“闪耀”乡村振兴一线的过程中,既实现人生的升华,也绽放更璀璨的人才之光,更好地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厚植乡村文化自信,夯实乡村振兴“硬支撑”

  滨州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五代始置滨州,以濒临渤海而得名。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明清以来的大规模移民使外来文化与土著文化碰撞与交融,孕育出独具特色、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农民文化自信、赓续红色血脉,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应有之义。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只有加强乡村文化的振兴,才能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振奋精神、激发激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乡村振兴需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打造丰富多彩文化生活,促使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不断提升。以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为根本目标,不断提高文化服务效能,推出更多、更优质的文化活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全方位繁荣群众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共享文化发展“红利”。

初审编辑:张爽

责任编辑:卢志强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