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城创城 打磨着滨州的“心”与“型”

2018-09-27 09:04:00 来源: 滨州日报 作者: 张猛猛

  

  

  

  滨州日报 记者 张猛猛

  1990年12月29日,《惠民大众》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滨州市荣列全国十佳卫生城市》的文章,其中写道:“这是继1984年以来荣膺全省卫生城市五连冠,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市之后,又一新的突破。”“是全区、全市值得庆贺的大事。但巩固已有成绩进而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任务光荣而艰巨。市里提出,明年要建成国家级卫生城市……”“增强市民住滨州、爱滨州、建设滨州的主人翁意识,使黄河下游这颗明珠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透过文字,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到时人的喜悦之情和发展动力。当时作为欠发达地区,“国家卫生城市”是滨州最早、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品牌之一,也是对外交流中为滨州人争“脸面”的“衣衫”。继而在1992年,滨州成功晋升“国家卫生城市”,自此以后历经历次评审,全市上下齐心一直保持着这项国家级荣誉,被誉为滨州的“金字招牌”。

  一路走来,创城迎审的推动作用,在滨州城市意识从无到有、城市灵魂塑造的过程中都有体现。近30年间,滨州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在改变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大城市开放度等方面成效显著,在形成和提高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和大卫生观念,改变传统行为中的许多陈规陋习,推动现代化文明城市发展上也成效显著。

  从“全国县级十佳卫生城市”到“国家卫生城市”,滨州的城市意识逐步觉醒

  “一个地方的魅力,所赖的无非是青山、碧水加古迹。而这几样,滨州都没有。”

  这句话很妙,妙就妙在它的出处和时间。这句话出自冯克力所写的《小城滨州》文章开头,时间是1991年,不久之前的1990年12月22日,滨州市刚被全国爱卫会评为“全国县级十佳卫生城市”。

  其实,彼时的滨州何止没有青山、碧水和古迹,甚至都没有作为城市的觉悟。当时,惠民地区被称为“粮棉大区”,却也是欠发达地区,滨州作为县级市,城区普遍带有一种“粗放”的感觉。

  “当时有句顺口溜广为流传,叫‘污水沟太阳晒,柏油马路黄土盖,沿街大楼腚朝外,电话不如跑得快’,这就是当时县级滨州市的真实写照!”单佩敬曾是惠民地区青年摄影家协会首届主席,也是他在滨州获得国家级荣誉后邀请山东画报出版社冯克力前来拍摄影像。作为摄影人,他是滨州发展的见证者。建市(县级)之前,这里称作“北镇”,是惠民地区行署所在地,似城非城,似乡非乡,市政基础很差。如今,广大市民徜徉的“滨州CBD”渤海七路,在当时是最脏最乱的一条街,雨天道路泥泞,晴天尘土飞扬,加之垃圾乱倒、商贩乱摆、道路坑洼,环境可说是脏乱非常。

  在当时,改造提升的意愿非常迫切。在成为县级市以后,滨州在绿化、净化、美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针对问题比较突出的渤海七路,市委、市政府拨出专款,拆除了街道两侧的旧平房、破院墙,铺设了高质量的沥青路面,栽种了花草树木,建起了中心商场、邮电大楼、金融大厦、东方商场等风格迥异的楼房,整条中心商业街道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面貌改变了,市民的心理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在市区再也见不到牛马车的穿梭,听不到家禽的啼鸣,看不到流淌的臭水沟,“我是城市人,应该遵守城市规范”的观念深入人心,广大市民自觉维护城市环境。正如《小城滨州》所描绘的一样:“漫步市区,绿地如茵,花坛锦簇,轻尘不扬。有些偏僻的地段,两旁的建筑虽显得陈旧,但街面上却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在许多城市,自由市场往往脱不了‘脏、乱’二字,是市容卫生的死角,滨州连这些地方也停停当当,井井有条。”

  之后在1992年12月29日,滨州成功晋升为“国家卫生城市”,这一荣誉成果一直保持至今。

  应该说,这个阶段是滨州城市意识的觉醒期。

  “过去外出学习,现在别人来学我们”,“金字招牌”给滨州对外交流长了脸

  经过八年持续不断的努力,从一个城乡交杂的旧城镇,在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差、城市意识差的基础上,以爱国卫生运动为突破口,持续强化城市建设和管理,打造出环境整洁、干净卫生的城市形象,这成为滨州人多年以来引以为傲的城市名片,“国家卫生城市”也成为滨州首个能拿得出、有脸面的国家级城市品牌,被称为“金字招牌”。

  当年主持工作的市爱卫办副主任杨春青回忆,在此之前往往是外出学习,推广别人的经验,自从获得全国十佳卫生城之后,来滨州学习参观的络绎不绝。他曾经接待过的学习参观团,省内有莱芜、泰安、淄博、东营、德州、聊城的,省外有山西运城、广西桂林以及东北瓦房店的。前来参观的大都是爱卫会的同行,其中有些人在来之前心存怀疑。但他们根据验收内容详细学习考察之后,对滨州真抓实干的做法由衷地佩服。记得山西运城来的一位带队女领导,在来之前对于滨州的卫生工作明确表示怀疑。在实地参观后,这位“不服气”的客人表示:“你们的工作确实扎实,我们真的比不了,需要好好向你们学习!”

  在之后的招商引资和重大事件中,这块“金字招牌”的身影也屡见报端。1991年的《惠民大众》记录了其中的两次:一次是1991年9月21日滨州市首届市花节,专门在重要位置刊登“威名遐迩的全国十佳卫生城市”,其中写道,“目前滨州市区各种花卉争奇斗艳、竞相怒放,把全国十佳卫生城市装扮得更新更美,它期待四方亲朋、八方嘉宾云集滨州,游园观光,洽谈贸易,投资办厂……”;一次是1991年11月30日,陕西神木至滨州港运煤通道路港方案论证会期间,刊登“全国十佳卫生城市——滨州”稿件。透过文字,能够感受到当时滨州对发展经济的热切期盼,也足以看出“国家卫生城市”所承载的分量。

  突破“小城”壁垒,“四环五海”蓝图下滨州城市面貌“提档升级”

  岁月沉淀了人们的记忆,消褪着干事的激情,也将“金字招牌”蒙上了一层薄尘。若不是10年后的一声惊雷,可能滨州就此困囿于小城,变得浑浑噩噩。

  “街头食品摊点卫生差。”

  “城乡接合部垃圾堆积严重,有失管现象。”

  “烧烤屡禁不止,主要是时紧时松造成的。”

  ……

  2002年初,滨州市就市区卫生环境状况组织了一次千人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街道居民、个体经营业户等,而这些颇为尖锐的45项意见建议,都一一摆上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会议桌前。这不仅是因为此前滨州被全国爱卫会“亮黄牌”,更是因为民众意愿推动着一个宏伟蓝图的逐步成真。

  在1997年和1999年,滨州市两次在国家卫生城市检查复核中受到黄牌警告,归其原因有二:一是在管理上主要采取轰轰烈烈的人海战术,以突击应付检查为主要措施,管理模式之后,“回潮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家卫生城市的巩固和发展;二是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国家卫生城市在创建中不断提升档次,对城市卫生的硬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滨州经济欠发达,城市建设投入相对不足。

  “创城”本身是项利民工程,但若要流于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就失去了本来意义,也会失去群众支持。更何况,广大市民如若对城市未来失去信心,那何谈发展和进步?况且2000年滨州刚刚撤地设市,也应当转变思路,以大城市大发展的眼光,提高管理水平,转换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

  2002年,“四环五海”宏伟蓝图横空出世,让人看到了滨州“破壁”的决心,也为如何让滨州城市有特色地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四环五海”搭建起现代滨州城市大框架的宏观背景下,滨州的环境卫生面貌也焕然一新:原来市区污水、垃圾、公厕问题是群众反映的热点,滨州投资4000万元建成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在主干道上增添垃圾桶、果皮箱,无害化处理率达100%;56个公厕全部改造为水冲式,安排专人管理。由政府投入、群众集资,新建公共绿地、风景点,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进行了200多次大规模集中整治,清理占道经营、流动摊点,取缔露天烧烤店,督促解决大小部位的脏乱差问题……此后3年时间,臭气扑鼻的排污河成了绿树环抱的绕城河,杂草丛生的荒碱洼成了碧波荡漾的人工湖。

  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的新城风貌展现在市民面前:水让滨州天然透出水灵灵的秀气,一泓碧水如镜,四环河绕城一匝,串起中南西北东五海,把市区拥在一片温润之中,秦皇河、秦台河、新立河纵穿南北,给城市留下飘逸、绝美和生机。水是滨州天然的饰品,在北方的粗犷中妆点出一片秀美的江南风情。时至今日,在滨州街头你随机采访市民,询问哪个阶段为滨州奠定了未来发展格局,十有八九会告诉你是“四环五海”改造建设时期。

  大格局引领了城区环境的向好转变。自此之后,滨州有了自己的城市特色。

   新的评审标准带来更高城市发展要求,2015年滨州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武侠作家古龙说,“一个人走投无路,就放他去菜市场。失意之人一进菜市场,就会重新萌发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希望。”夸张点说,这句话放在2015年以前的六街市场是不成立的,这个人还是会“走投无路”,因为各种流动摊位已经把路都堵上了。

  作为六街老业户,苏敬忠对此有深刻的记忆:在滨州乃至鲁北地区,六街的名号很响,“蔬菜水产批发哪里有?滨州六街走一走。”但同样六街的脏乱差也是“名声”在外。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粗放,配套设施陈旧等原因,市场内摊位摆放混乱、赃乱差问题严重,市场冒尖、乱搭乱建、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问题突出,交通拥堵,他以前所处的六街水产市场更是污水横积。对于这些情况,群众反映强烈。

  六街就是当时滨州“脏乱差”的典型代表。“乱扯乱挂、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泼乱倒”十乱现象突出,流动市场四处可见,店外烧烤浓烟弥漫,老旧小区没人管理,墙体、电杆贴满小广告,就像有人戏称的一样,“夏天一到,滨州就是个仙境,啤酒加烧烤,赛过活神仙。”十多年粗放式的发展,让滨州的城市环境卫生一路向下,“大空间”成了“大负担”。

  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下定决心做出改变。借助2015年国家卫生城市迎审时机,市委、市政府强力发声,“如果在我们手上丢掉了称号,对不起全市人民!”“现在政府投入的钱,是过去这些年亏欠广大市民的!”

  2015年的夏天,对所有滨州人来说都有一种别致的“热”,不仅仅是天气热,更是氛围上的“热”。滨州建立起市级领导干部和市直部门、单位包保网格责任制,从机制上确保迎审工作高质量、快节奏向前推进。

  由此,几大农贸市场都被彻底整治,市场本身重新规划建设,周边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设置集中烧烤点,严禁室外烧烤,重拳出击严打“城市牛皮癣”,老旧小区重新粉刷整治从而焕然一新,门头牌匾得到统一规划,沿街的小屋子被拆除……最让人头痛的六街农贸市场,整治后整洁有序:两条主干道安设了护栏,路边人行道铺设花池,道路车辆井然有序,蔬菜批发市场各功能区划设有序,顶棚、摊位并行直线延伸而去,各种标识牌准确指示,有序带来舒适的感官体验。以巩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许多持续10多年的“城市顽疾”被一扫而空。

  这是一场滨州全民参与的“战役”,所有滨州市民对如何做好一个“市民”有了全新的认识。六街的居民崔建民曾写诗赞美市场新景:“街道至城府,处处无尘土。环境已绿化,家园美蓝图。”也有市民用他诗意的语言写道:“碧波绕城,绿树环绕,河湖点缀其中,公园绿地星罗棋布,滨州的城市美景已经被决策者和建设者的大笔描绘。绿色生存、人城合一,共帮互助,是一群群践行者们所踏出的模糊但又逐渐清晰的道路。我因城荣,城因我在!”从城市管理部门到广大市民,所有人的心声都是“成果我们要保持住,不然对不住这些日子的付出,长效保持才会让城市更美好。”

  2015年,滨州打赢了一场为城市注入灵魂的战役。

  国家评审标准由表及里地改善着城市环境,带动着市民素质的不断提升

  在2018年滨州迎接国家卫生城复审期间,国家爱卫办卫生城市创建评审专家组成员辛正来滨指导工作,他提供的意见很坚实: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转变,应该是国家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市民健康诉求的集合,代表的是国家80%以上的城市基本环境卫生和居民基本健康诉求,是各级各部门应该做好而且是必须做好的分内之事。其实,从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演变中,我们也能看到社会经济发展下国家对城市要求的不断提升。

  回顾国家卫生城市一路走来的历程,可以看到国家对于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标准。1989年,全国爱委会号召全国城市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提出了强制质量控制标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一般要求到强制要求、从试点到普及的阶段,此后不断修订新标准,突出创建工作的社会性和群众参与性,由此影响着城市自然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对城市的大气、噪声、饮用水源水质及工业“三废”的处理等指标,促进城市保护自然环境;城市市容卫生、窗口单位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等指标,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市容卫生的组织管理、爱国卫生的组织管理、健康教育等指标,健全城市卫生的组织管理、提高人民的卫生意识和健康水平,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由此可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对于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提高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整体效益,加快文明城市建设步伐都有重要意义。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8年4月9日,全市“六城同创”工作推进会议召开。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举全市之力开展“六城同创”工作,即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复审、国家园林城市复审、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群众愿望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正如城市发展规划领域的专家所说,这些金字招牌,是一个城市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重要品牌。国家级荣誉,将极大地提升滨州城市形象,极大地增加城市无形资产,极大地改善人居环境;将有力推动招商引资,吸引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各类高端要素源源汇集,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将有力地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开拓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为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提供重要支撑。

  城市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对于滨州市民来说,这场“革命性战役”将会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城市环境更洁净、城市功能更健全、城市文明水平大为提升,促使全市人民都参与其中,共同打造生态、美丽、幸福新滨州。

  对此,广大市民也应当从我做起,做文明市民的示范者,做“六城同创”的传播者,做不文明行为的监督者。每个人用自己的声音和行动去影响、改变这个城市的面貌和风貌,为这座城市的美画上我们的色彩。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徐明月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